那个诞生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曾横跨了半个世纪,如今怎样了?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1)

(全文2619字,需要阅读时间为3分钟)

美国的《财富》杂志曾刊登过这样的数据内容:美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则是8年,企业除了需要保持其自身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在产品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跟得上当下时代的更迭速度。而存活超过半个世纪甚至是更久的企业,无疑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瑰宝与神话。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2)

(美国《财富》杂志)

而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吉他品牌就拥有着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让我们把时间倒回65年,回到1957年:1957年,近现代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逝世;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并试通车...

在这个高中历史课本里常见的年份,私有资产被大刀阔斧地编入了国有经济,中国广东乐器厂正式以公私合营的形式成立了,而它正是中国第一个吉他品牌——红棉吉他工厂的前身。

此时距离美国吉他三巨头之一的泰勒诞生还有整整17年,而中国广东的乐器制造历史却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有所发展了,甚至其中还包括了乐器产品的出口销售...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作为一家由国家所扶持的工厂,早在1958年红棉便着手于吉他制作的学习与研究——“那时,全国都没有吉他制作企业,无图纸,只能靠实物模仿。广州轻工进出口公司在国外买回样板,供我们学习和复制,产品主要是内销为主,针对爱好者。产品种类已经有古典、民谣、Jason等好几种。那个时候的政治倾向是限制西洋的东西,压力很大,要在这个产品领域取得发展很不容易。” 红棉的创始人徐弗老先生曾这样回忆道。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3)

在那个年代,吉他这种乐器无疑是一种新奇玩意儿,乐器厂的工人们既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先进设备,靠着能做出中国传统乐器的一双双巧手的摸索与创造,红棉吉他就这样传奇般地问世了,那一天是1960年1月24日。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4)

“红棉花红艳艳,够大朵,形象好抢眼,又有浓浓的岭南特色。”

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国内的吉他市场一直无法打开,在那个全国都坚信需要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年代,红棉吉他却意外地得到了国家同意将产品出口海外销售地支持,广东乐器厂在同轻工进出口公司的合作下,进口了多种吉他样板作为参考,吉他工人们通过改革音梁位置、改变琴型等的技术突破,最终决定了用椴木夹板作为原材料来制作吉他,这种多用于家具制作的材料纹理通直,有绢丝光泽和柔软感,硬度适中,音色听起来无功无过,最重要的是成本十分低廉,通过轻出公司有国外优质客源的条件,坚持以红棉牌作品牌出口,结果在国际市场一炮打响,现在登陆一些外网的早期论坛,仍然有不少国外的用户在千禧年早期提问“Kapok Brand Guitar”是个什么品牌?有些人说自己是从祖父那里得到的这把琴,有的则表示是从英国的一些小的古董商店淘来的琴,更有人开玩笑般编造了关于这个品牌的来历与故事,极具西式幽默...反观今天国产吉他品牌在市场上被把持了话语权的欧美品牌冲击得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辉煌。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5)

外国吉他论坛上关于红棉吉他的讨论,时间跨度很大,将在文末附上阅读链接

1972年,距离泰勒的品牌创立还有2年,中国的政治氛围终于逐渐变得宽松,国内有不少的年轻人都对这个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时间红棉吉他的内需也急剧增长;而随着“四个现代化”口号的提出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红棉吉他的制琴师及工人们不仅获得了远赴美国参观马丁吉他的工厂的机会,还建立起了工厂车间等相关成熟的工业化吉他生产体系,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同时还优化了产品的外观设计,售价相较于之前翻了三倍。

80年代无疑是众多文艺青年所怀念的黄金年代,邓丽君的靡靡之音飘荡在大街小巷,标志着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发展与开花;1985年,中国第一部音乐故事电影《路边吉他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上映,这部完全以吉他为主题的影片一时间风靡全国,影响了不少文艺爱好者,也直接导致中国少了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再练习压腿翻跟斗,而是更想要去学习吉他,这个孩子后来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他叫做李健;而整部电影里的吉他赞助毫无疑问也是红棉,那个电影里成千上万的吉他手走上街头纵情歌唱的镜头,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让人感慨万千。

四大吉他品牌(早于泰勒十几年的国产吉他品牌)(6)

图来自于豆瓣剧照

然而遗憾的是,盛极必衰是一个无法逃脱的定律。改革开放的浪潮为红棉吉他带来的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机遇:作为一个背靠国家资源的国有企业,乐器厂修建在能绝对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承包了中国大陆将近90%的吉他制造与售卖,或许是这一家独大的势头暂时掩盖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挑战,红棉吉他并没有注意到那阴影逼近的危机——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吉他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了更多的商人来加入这场游戏希望可以分一杯羹;海外的吉他品牌也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进入了中国市场来挤压其生存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棉吉他却并没有在工艺水平、生产方式等制作方面做出太大的提升,甚至因为其管理制度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很快便被被后起之秀赶超。有一段时期,红棉吉他的技术人员纷纷被其他厂家以高薪挖走,曾经有一个月80多名员工主动离开的记录,产品的退货库存居高不下...

正如《财富》杂志所总结的那样,企业除了需要保持其自身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在产品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跟得上当下时代的更迭速度。红棉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拥有悠长的历史并不足以能够让其成为一个百年老字号的优秀品牌,他们确实曾填补过最初中国乐器行业的空白,也曾让自己站在新时代的民族企业的巅峰,但在他们最初的那批忠实用户长大后,他们才知道自己的产品喜提了另一个称号——“烧火棍”。即使在91年后他们仍然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新的厂房以及生产基地,这一切也难挽其颓势,最终这一切都在1999年尘埃落定:在这个即将走进新世纪的年份,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红棉吉他,而此刻他们所面对的中国吉他市场,和当年相比早已大变了样。

时间回到现在,红棉吉他的身影似乎早已在当下的市场中消失,国外的马泰吉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国内的品牌仍然在产品创新和占据市场之间苦苦挣扎...红棉终究是没有看见《路边吉他队》里那成千上万走的吉他手相聚一起纵情歌唱的画面,而从他们手上拿过了接力棒的新兴品牌方们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现这一幕,或是让它发生在现实世界里呢?

参考内容:

我与红棉的岁月(1957年-1991年)——匠心、匠艺、匠人、匠魂 (sohu)

吉他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baidu)

Kapok Brand (Guitarsite)

红棉吉他_百度百科 (ba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