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儿子,听说昨天语文默写又100分?你这是‘昙花三现’了啊,表扬一下。”

儿子:“爸爸说,如果能再拿个100,就容许我玩半小时手机。”

妈:“额……,挺好!希望指引我们前进。儿子,你现在很有突飞猛进的势头,是不是想让我大吃一惊。”

儿子:“妈,刚才你在看什么?”

妈:“给你看看,王导的书法。”

儿子:“毛笔字啊,可是我都不认识写的是啥。”

妈:“嗯,其实我也认不出是啥字,就飘逸呗,咱知道他挺厉害就行 。王导做官厉害,书法也很有名。他还说过一句话,这话现在很多人都知道。”

儿子:“哪句话?”

妈:“‘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里提到的伯仁,也是东晋时的官员,叫周顗yǐ ,他的字就叫伯仁。”

儿子:“这话我听过,那伯仁真的是因为王导才死的?”

妈:“是的,就是因为他死得。王导有个堂兄弟叫王敦。王导和王敦一起辅佐皇帝司马睿。王导在朝内当宰相,王敦在外掌管军政大权。“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说他们。

王敦经常不经过皇帝,就提拔官员,朝堂有75%的官员都和他们王家有关系。皇帝很是忌惮,想重振皇权,所以扶持刘隗wěi、刁协等庶人,以此牵制琅琊王家。王敦见自己手里的肉要飞,就打着‘诛刘隗wěi’的名义,起兵造反了。

王导担心受牵连,天天带着王氏家族的几十号人,就跪在皇帝宫殿外请罪。有天他继续跪着请罪时,碰到周顗yǐ 入宫,周顗yǐ 的字就叫伯仁。”

儿子:“古人有字,现在的人为啥没有了?”

妈:“在古代,字大多是贵族和知识分子才有的。比如父母老师叫晚辈时,叫名;同辈之间才互相叫字。字一般是由他们的授业恩师,或者有名望的人,在20来岁给取的,然后行冠礼,就表示成年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搞‘破四旧’运动,提倡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所以现在的人都不取字了,大家都直接喊名字。

继续刚才的,别打断啊。王导一看周顗yǐ 刚好要去见皇帝,觉得是个机会,就低声下气的哀求:“伯仁,我一家几百口人就托付给你了。"结果周顗yǐ 毫不睬理,径直往前走了。

周顗yǐ 从小就聪明,被很多名士称赞看重。他很爱喝酒,经常和王导一起喝,但王导酒量浅,喝不过人家,两人可以说是很好的朋友。晋元帝召见周顗yǐ,其实就是想商议,怎么处理王家。

因为晋武帝司马炎立了个傻儿子当皇帝,狠辣的丑皇后­——贾南风把持了朝政,所以引发了‘八王之乱’。之后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爆发了。胡人在北方烧杀抢掠,琅琊王氏这些北方大士族就跑到南方避难。晋元帝司马睿能在建康当皇帝,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那是因为有王导在调和南北两个士族之间的关系。所以皇帝怕杀了王导,北方士族会报复,或者倒戈相向,都站到王敦一边了,那他的龙椅就坐不稳了。而且,当时的南方士族,对皇帝重用北方士族,心怀不满,所以怎么处置王家,皇帝很犹豫。

传说中的琅琊王氏到底有多厉害呢(琅琊王氏的王导)(1)

周顗yǐ虽然当时没理会王导,但是入宫后却对明帝说:王导很忠诚,而且他及时来请罪,态度诚恳。

皇帝听从他的意见,又留下周顗yǐ一起饮酒,周顗喝醉了才出宫。王导当时还跪在宫门前,他又求周顗,周顗不说话,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以为周顗要杀了自己换取功名利禄,就此怨恨上了周顗yǐ。

后来王敦的大军,功入建康城大开杀戒。当他征求王导意见,周顗是给他高官进行收买,还是杀掉泄愤,因为王导对周顗仍心存怨恨,所以默不作声,没有给出确切回答,于是王敦就杀了周顗。

后来王导在抄检资料时,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恳切,感人肺腑。王导看着手里的奏疏,心中悲不自胜,流泪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儿子:“这个伯仁做了好事不留名,如果他告诉王导,会不会就不会死了?”

妈:“儿子,你听过‘魏晋名士之风’吗?”

儿子:“啥意思?”

妈:“那时候国家腐败,当官好像也改变不了啥。所以他们就去做隐士,追求自由,要一种自在的心态。

很多人都喝酒,在饮酒作乐中放纵自己,还吃五石散,吃多了浑身不舒服,就去洗冷水澡,然后穿很宽大的衣服,踩着木屐,披散着头发出门,后来恨不得裸着胸膛,这成了流行趋势,大家都当成了一种新风尚。

传说中的琅琊王氏到底有多厉害呢(琅琊王氏的王导)(2)

他们这样洒脱不羁,有君子之风。觉得朋友相交,在于心意相通,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不用啥事都嚷嚷。

伯仁当时不理王导,可能也害怕有人暗中盯着,万一被皇帝知道,更不好搭救。”

儿子:“做个好人真难!”

妈:“有时候是这样。所以和人相处,时常沟通还是很重要的。你以后长大了,可别觉得爹妈唠叨。”

儿子:“嘿嘿,我有事,吃水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