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的时候,老师们总会说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一个东胡民族,盘踞在今天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一部分。但是,东胡王国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

究竟是什么让东湖王国引来灭国之灾?今天,汉字君和大家聊一聊这段历史。

东胡灭亡(曾经雄霸北方的东胡王国)(1)

东胡在秦朝已经非常强盛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

《山海经——海内西经》:“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大泽应该是今达来诺尔。东胡在大泽东,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其中的夷人应为居住在今辽东一带的东夷。

东胡灭亡(曾经雄霸北方的东胡王国)(2)

东胡的起源

关于东胡的起源,文献记载简略而且混乱,因此长期以来研究者甚少。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东胡之先为屠何说:

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屠何不能是东胡之先。

第二、东胡之先为山戎说:

泉《东北历代疆域史》中说:“东胡春秋时为山戎,入战国后统称为东胡。”主此说者大都认为东胡之名始见于战国。然据《逸周书》东胡之称周初已经出现,《山海经》记载东胡出现于史的时间也不能晚至战国,《史记——匈奴列传》及《逸周书》更将东胡与山戎并列,因此,东胡与山戎应为并列的两族。山戎在今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则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破山戎后,东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开破东胡,东胡北却千里,复退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东胡者,但不足以说明山戎为东胡之先。

第三、东胡之先为土方说:

这个说法是近年才提出的。但土方的确切防卫一时还难以定论,也没有更多足以证明土方是东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为一说留以备考。

从考古上看,东胡一族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是一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存在的时间是周初至战国,也与东胡活动的时间相当。

东胡灭亡(曾经雄霸北方的东胡王国)(3)

东胡王国是怎么消失的?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已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他制造了一种名鸣镝的响箭,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东胡灭亡(曾经雄霸北方的东胡王国)(4)

而在冒顿杀父自立单于时,正是东胡最为强盛的时期。然而,东胡的强盛反而使它骄横自恃,特别是对它的邻邦——匈奴,因为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更是轻蔑相视,认为欺负匈奴的机会来了,于是派使者到匈奴,向冒顿索要其父生前使用的千里马。冒顿召集氏族部落长会议,向众人寻问意见,部落长们都说:千里马是难求的宝马,怎么能随便给别人呢?而冒顿却认为:“奈何与人邻国而爱惜一马,”遂将千里马交给东胡使者。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为匈奴软弱可欺,更加娇横了。不久又派使者向冒顿索取阏氏(既单于妻、妾之意)。冒顿再次召集头领们聚议,许多人听后十分气愤,纷纷请求进攻东胡。冒顿却摇头表示反对:以“奈何与人邻国而爱惜一女子”为由,竟把自己所爱的一个阏氏交给东胡使者带回。

东胡因此愈益骄横起来。本来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一块长约一千余里的地方作为两族缓冲的中间地带,匈奴称之为“瓯脱”之地,意为“弃地”。匈奴与东胡双方平时都不到“弃地”内驻牧。而这时东胡王竟越过“瓯脱”地界,向西侵入“弃地”,并遣使向冒顿说:在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弃地”,匈奴不能开发利用,我们东胡想要它”。冒顿又一次召众聚议。有的说,这块地反正也没有多大用处,“此弃地,予以亦可,勿予亦可。”可是这次冒顿竟大发雷霆,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于是下令将所有赞成放弃土地的人统统斩首,然后号令全族兵马立即出动,进攻东胡,有落后者斩。

东胡灭亡(曾经雄霸北方的东胡王国)(5)

东胡王视匈奴软弱可欺,索宝、夺妻、虏地,得寸进尺,使匈奴人忍无可忍。匈奴人跃马挥刀杀向东胡,而东胡误认为冒顿根本无能力进攻。在充满斗志的匈奴军打击下,东胡全军覆没,冒顿虏得东胡民众及财产。由此,东胡部落联盟全部瓦解,其奴隶主政权崩溃,仅有余部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之后各自称为乌桓族和鲜卑族。

东胡部落联盟虽然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