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爱学习,若孩子不爱学习,任何学习方法都没有用。”4月22日晚,继上一节“自主学习方法”课程后,南都教育联盟“燕姐教育圈”再次邀请资深家庭教育专家、广东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钱林就“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点展开讲授,他开门见山指出最直观的问题。他认为,围绕“习惯”、“兴趣”、“志向”三个关键词可以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不爱学习该怎么办才好(若孩子不爱学习)(1)

陈钱林

用作息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习惯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有一个方法家家户户都要做,那就是作息时间表。陈钱林以身示范,他们家有一个学习规矩,就是孩子必须有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表并不是家长制定好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制定,做到家长要求与孩子喜好相平衡。孩子制定好后给家长看,家长再引导孩子慢慢摸索最合适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有了作息表后,该锻炼的时间锻炼,该学习的时间学习。那么该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学校要求的学习时间怎么办?自学。因此,习惯是自学的基础。

孩子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后给予表扬或奖励

孩子有兴趣才能坚持,那么怎样坚持呢?一是内驱力,如果孩子本身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就会产生内驱力。

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孩子本身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产生猜想,并将它转化为自学。例如,陈钱林在前面的课程中谈到的探究方法——探究金鱼同样适用于“内驱力产生学习兴趣”这点;例如,家长和老师推荐孩子阅读哪些书籍后,接下来如何阅读、如何掌握需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家长和老师无需过多参与和指导。

另一种形式是,通过达到某个学习目标或学习进度来激发孩子的成功感,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例如,孩子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快、效率高,这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成功感,继而产生兴趣,自学能力也就来了。

但学习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全靠兴趣并不能支撑孩子学习的兴趣,外驱力在这时候显得格外重要。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走上自学的兴趣,父母和老师的表扬是最主要的外驱力来源,例如,孩子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后给予表扬或奖励。

“孩子自主学习主要还是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孩子没有兴趣,跟着老师学也很难学好,何况是自学。”陈钱林总结道。

指引孩子的学习志向

陈钱林有句话广为流传:“志向能产生引(吸引)力,自学能产生推(推动)力。”孩子只要具备这两种力量,想不成才都难。

“远方的一个灯塔在闪光,孩子心中要有梦想。”梦想就是孩子产生对学习吸引力和推动力的信念。陈钱林表示,教育要给孩子筑梦,帮助孩子圆梦。那么如何让孩子有志向?首先可以和孩子聊聊,激发他们的想法。陈钱林强调,这个志向必须是远大的志向,若只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或许太容易达到,而达不到时又往往有挫折。

“接触名人很重要。”陈钱林说。碧桂园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有一个名人传记活动,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邓小平传、爱因斯坦传等名人传记,并设立专门的课堂进行讨论,以此激发孩子的志向。同时,学校有六个重要的节日,每次过节都会举办“凤凰名人课堂”,邀请一位名人到学校与学生们对话,这些名人有奥运冠军、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科学家等等,学校希望鼓舞学生们内心的梦想,坚定学生心中的信念。

整理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实习生孔芷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