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都是广为人知的成语,然而查字典的话会发现两个成语意思完全相反。那么面对荣辱究竟是不惊还是要惊,自古以来人们似乎从未对这两个意思相反的成语产生过疑问,“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都能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如果究其内涵,“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两者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宠辱不惊”是“宠辱若惊”的发展和演化而来。

宠辱若惊则来自于春秋时候老子的《道德经》第13章“宠辱若惊,贵在大患若身。”“宠辱若惊”意思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侮辱都感到心惊不安,老子甚至说要像对待自己身家性命一样对待宠辱。宠辱不惊出自典故:《新唐书·卢承庆传》:“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菜根谭》也有一副为人叫绝的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而震烁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成语意思很直白,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受到侮辱,都不感到惊惧,泰然处之。“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一个不在意荣辱,一个要像对待性命一样对待荣辱,光从表面意思看,确实是完全相反。那么跳出字面意思来看什么是“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

宠辱皆忘方可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1)

什么是宠辱若惊。老子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一直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得宠反而是卑下的,得宠不应该是光荣的吗?宠为下的宠如果将之理解为受宠的人,就明白贯通了。被宠者是下位者,无论得宠和失宠都是来自上位者的施与,上位者掌握着下位者命运的起伏。而上位者给予得宠和辱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将开始起伏改变,随之而来的不确定的变数增多,对待不确定的变数时候,只有小心谨慎,才能防范风险。

试想下,宠辱临身,真有人内心能毫无波澜吗?受到赞美会得意忘形,会骄傲,会翘尾巴,会被冲昏头脑。受到侮辱会愤怒,会冲动,会绝望。这几乎是人本能的反应,但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通过讲“宠辱若惊”告诫人们无论顺境逆境,都要谨慎小心对待,顺境的时候可能大祸可能已经潜伏了,而逆境时候可能正是翻身之机。这是一种正确和积极的处事方法,体现着古人处事的智慧。

宠辱若惊还只是提醒面对顺境逆境要谨慎小心的处事方法上,是长者谆谆告诫人生的智慧。而宠辱不惊,是以平常心面对顺境和逆境的心性修养上,是个人精神境界的自我升华。

宠辱不惊地表现出一种超脱事外,洒脱淡然的气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看来,荣辱算什么,即便只有竹杖芒鞋又有什么关系呢,照样能在雨中舒徐行步。几番遭遇政治上的起伏,接连遭贬并没有打倒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传达出了他的一种笑傲人生、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宠辱皆忘方可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2)

宠辱不惊也是面对挫折和无奈的一种解脱和宽慰。“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这是辛弃疾罢官之后的自我宽慰,人生在世,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不遂心愿的事太多,看淡荣辱得失,在平淡生活中积极有为,同样可以寻得其中滋味。“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中国佛教的禅宗同样提倡人们以从容、宠辱不惊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人生,把心态摆正,淡定一些,看透一些,便能明悟。

宠辱皆忘方可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3)

宠辱不惊更是一个人坚守本性,心性成熟的体现。范仲淹面对逆境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宠辱不惊的情怀体现了他可贵而超脱的精神境界,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这对因一字之差,表面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语能并行于世,且都能被人们接受,不得不说中华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