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胸臆大致分为两个维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诗可以怨’和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创作作品以抒发个人的怨艾,例如《离骚》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到韩愈的直抒胸臆,不平则鸣,包括“自鸣其不幸”的愤懑愁苦之情,也包括“应鸣国家之盛”的欢愉欣喜之情。

比如,《送孟东野序》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抒发的是,圣人对百姓会一样对待,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推举。就是抒胸臆比较典型的代表。所以抒胸意是认知事物,并且表达出来的过程”

心若向善方得始终(心有善念口吐莲花)(1)

不逾矩不是字面上规规矩矩的状态,而是儒家的一个境界。不逾矩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说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学习领会的阶段;然后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最后的终极境界是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阶段,人经过不断的反省和努力,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心若向善方得始终(心有善念口吐莲花)(2)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递进总和关系,不是割裂存在,前一句成为了后一句的前提,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前提;而立和不惑加起来修炼的我心又是知天命的前提,最后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对方辩友且不可弄错。今天我们说贵基,从心所欲不逾矩和抒胸臆本质上都是一种道德体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抒胸臆要高,抒胸臆是理论上的认识和讲授,而不逾矩是讲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反省进步的结果。抒胸意只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而当其道德大成,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若向善方得始终(心有善念口吐莲花)(3)

当你成了圣人,自然不会有杀人的念头。

抒胸臆源自孔子和屈原,发扬于韩愈,说的是人的怨艾、愤懑愁苦或欢愉欣喜可以并应该抒发出来,讲到了要儒家希望通过自我反省、不断进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两者不相矛盾且成递进关系

抒胸臆和不逾矩都是一种道德体验,抒胸臆主要停留在理论认知和讲授层面,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讲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在个人行为融会贯通的结果,只有道德大成,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就是他更可贵的地方

心若向善方得始终(心有善念口吐莲花)(4)

从心所欲不逾矩核心在欲望的欲字和规矩的矩字欲”和“矩”分别代表着现实人性和理想道德的两极,也可以说“欲”是人性表达,也就是抒胸臆,“矩”是理性建构,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达人在不断的反省和进步中理性和感性最终达到相互调和境界

现实生活中,不逾矩更多展现在人与人之间,如何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又不逾矩的不给周围的人感受到不快。

心若向善方得始终(心有善念口吐莲花)(5)

“心有善念口吐莲花”,“心有恶念口蜜腹剑”。当今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人人都想抒胸臆,抒胸臆也只需激情昂扬的敲击键盘,便能对事情指点一二,这是人感性表达的线,而学会如何在表达自己本心的情况下,让别人接受,如何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