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溧阳旅游资讯可关注溧阳市旅游局官方微信订阅号:游子吟溧阳(yzylyly)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1)

袁枚

袁枚(1716—1798),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原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外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南京)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了乾隆十七年(1752)出于生计曾赴陕西任职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一生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小仓山房尺牍》、《随园食单》等十余种。

袁枚一生,高寿82岁,除乾隆元年至七年(1736—1742)在京城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乾隆九年至十年(1744—1745)在苏北沭阳、乾隆十七年(1752)在陕西短暂任职外,其他时期一直生活在江南地区。溧阳,深坐于江南腹地,康乾盛世时期与整个江南地区一样,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正是这样的地域文化土壤孕育了旷世奇才袁枚。袁枚的足迹不仅多次踏入溧阳,更因与名相史贻直及其子孙三代的深厚交谊,与溧阳结下了不解之缘。袁枚一生的诗文作品中,有多篇述及溧阳,成为溧阳的骄傲与荣耀。

△花石扇面图

袁枚与溧阳的缘份,首先应该从他的私塾启蒙先生说起。康熙六十一年(1722),袁枚7岁正式求学于私塾先生史玉瓒。史玉瓒在袁枚家设私塾,教育袁枚及其胞妹袁机十年,督课谨严。关于史玉瓒的出身,袁枚在《史先生墓志铭》中记载“汉溧阳侯遗裔,为八行世家……子孙迁于杭”。此溧阳侯即为生于西汉末年的史崇,他是江南望族、溧阳史氏的一世祖。袁枚幼年受业于溧阳侯后裔,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了他与溧阳的交集。

袁枚一生,对其科举考试、仕途沉浮、诗文创作产生过影响并与之交好的名士很多,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溧阳人史贻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史贻直堪称溧阳籍官阶最高位者,人称“六部尚书、三朝元老、九州总督”。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连中举人、进士,其殿试成绩为二甲第五名。按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直接授修撰、编修,成为“太史”翰林;二甲赐进士出身,授庶吉士,入庶常馆,有名臣督课业,学习满三年散馆,经考试后合格者,可授编修,不合格者外放任知县。袁枚入庶常馆深造学习的第二年,教习由史贻直担任。每当早朝,史贻直立于宫门槐柳树下,向满族王子、贝勒们讲述三朝旧事,以及清初典章制度,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袁枚初识这位导师时,对他印象颇佳,十分仰慕,袁在《文渊阁大学士史文靖公神道碑》中有云“清标玉立,眉目如画,举止详华,靴尘不沾”、“尤善清言,虽庄语危论,必多譬引,饶风趣”。

与此同时,史贻直初见学生袁枚即赏识有嘉,夸袁枚“如此英年”,为其年轻而欣喜。为考察学生们的才能,即兴出了题目“命拟奏疏一通”,结果袁枚的成绩判为第一,史公的评语“通达政体,贾生流也”,将他与贾谊相提并论。因袁枚汉文造诣甚深,史公安排他免于上课,只需跟随史公学习清书(满文)。史公还特许袁枚今后有问题求教,不必事先预约,可直接找他。袁枚在史公处常倾听其论说前朝天子所以致太平盛世的原因,并且“得与闻本朝文献”,学识长进非常快。然而可惜的是,袁枚对学习满文始终兴趣不大。三年庶吉士学习期满考试时,满文翻译“最下等”,成绩不及格,没有资格任翰林院编修、检讨等京官,只能外放任知县。从这个方面说,袁枚辜负了导师史贻直的期望。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2)

△袁枚《所见》插图

史贻直对袁枚的教诲,不仅仅体现在课业上。乾隆十七年(1752),37岁的袁枚,在七年县令生涯后归隐随园过了三年悠闲日子,迫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决定再度出山。袁枚在赴陕西前,先去京城吏部办理手续,期间,他拜访了恩师史贻直。史公肯定了袁枚担任江宁县令时的政绩,同时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风流放纵的言行,要求他以后引以为戒。

师者,影响一生的人,何况是史贻直这样的名臣大儒呢。袁枚留与后世的诗文中,关于史贻直的篇目较多,或感怀、或悼念、或拜谒,师生情谊,溢于言表。主要有《哭溧阳相公》诗四首、《谒史文靖公墓》诗一首、《题史氏家藏文靖公玉堂归娶图》诗四首、《文渊阁大学士史文靖公神道碑》等。除这些诗文外,袁枚还为史公七十寿辰撰过一联:“南宫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得到史公赞赏。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3)

△袁枚书法扇面图

袁枚与溧阳史家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与史贻直的师生之情、栽培之恩上,更因其将女儿鹏姑嫁到溧阳夏庄村,与史贻直次子、兵部侍郎史奕昂结为姻亲,由此袁史两家关系更加亲密无间,相互造访频繁。

史奕昂(1712—1791),字颉甫,号抑堂,乾隆六年(1741)中乡试乙科,由此步入仕途,历任运河道、山东河道、甘肃布政使、福建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兵部侍郎等职。袁枚与史奕昂的交往,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这一年“长安一为别,山左重相逢”,《史公张秋治河记》对此作了记载。袁枚短暂任职陕西,与史奕昂在长安见过面,后来袁枚南归途中,路过山东济宁,又拜访了时任兖沂道的史奕昂。听其讲述黄河决口,城镇淹没,他力排众议,主张修筑南北两道各长两百丈的堤坝疏导水流,并将此建议上奏河道总督,得到许可后,驻扎工地,筹划治河工程的故事。为使后人治水能够借鉴此经验,袁枚撰文记载了史奕昂治水的实情,并刻立在石碑上。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4)

袁枚再一次与史奕昂相见,已经是与其成为亲家之后,袁史结亲,需从袁枚的女儿鹏姑说起。袁枚一生育有二子多女,其中次女鹏姑为其妾方聪娘所生,鹏姑自幼聪明,能读诗书,常在书房为父亲抄写典故,管理书籍,因此袁枚对她特别宠爱。乾隆四十六年(1781),66岁的袁枚将女儿鹏姑嫁于史奕昂六子史培舆(史全生著《史贻直评传》作“第五子培与”),能够嫁入高贵门第,袁枚对这门亲事是非常满意的。鹏姑出嫁时,袁枚写了《送史婿偕鹏姑还溧阳》两首五言古诗,作为奁赠。诗中“当年门弟子,此日孙妇翁。先师如有知,九原笑未终”两句,既表明了与其恩师史贻直的关系,又直白表达了结亲史家的自傲感。鹏姑出嫁后的第二年(1782),生一男孩。喜讯传来,袁枚高兴至极,他已经67岁,第一次有了孙辈,又是男孩,于是亲自到溧阳看望外孙。这时,他的恩师史贻直早已亡故,接待他的是亲家公史奕昂,年已71岁,归乡溧阳,终养于红泉书屋。这座红泉书屋,在夏庄村上的宰相府内,原来是史贻直的亲叔史普(字西眉,号红泉,康熙年间任静海知县)所建造,后归属史奕昂。史奕昂拓地增修,园圃里有一口井,井下贮有丹砂,根据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而命名为红泉。袁枚亲自题写了“红泉”井名,由石匠镌刻在石井圈上。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5)

袁枚此次造访,是与史奕昂在山东济宁见面整整三十年后再相会,得到史家全家上下的殷情款待,此间创作了不少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是五言《宿溧阳史少司马红泉书屋二十四韵》,把相府风光、司马门第、园林结构、书房陈设均一一描写如画,加以三代交谊、家庭喜庆、女儿依依不舍的情景,都包罗无遗,读来有声有色,脍炙人口。做客期间,袁枚还瞻仰了史贻直的《玉堂归娶图》。原来史贻直19岁即登进士,入翰林后,才回溧阳完婚。这张图,名人题词甚多,袁枚也施展了他的才华,题诗四首。最后一首,说自己是史的学生,惭愧没有功业继承衣钵,只是玉堂归娶一事,也和老师同样。这次来溧,袁枚还拜谒了先师的陵墓,作《谒史文靖公墓》诗一首。

乾隆六十年(1795),袁枚已是80高龄,再赴溧阳看望女儿鹏姑。这时史家的长辈都已去世,接待袁枚的是晚一辈人。袁枚不禁感慨万千,作了《到溧阳看鹏姑再宿红泉书屋作》七绝九首,其中第一首“十四年前宿婿乡,余温犹在旧眠床。入门最是伤心处,不见欢迎白侍郞”,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无限伤感。这次到访溧阳,因下雨加之路途遥远,未能带着酒去先师坟前扫墓,袁枚心情黯然。

袁枚留与后世的诗文中,关于史奕昂的篇目,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所作《祝史抑堂少司马七十》诗四首,以及亲家去世后所作《诰授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抑堂史公墓志铭》。袁枚专记鬼神怪异之事的笔记体小说《子不语》中也有两则故事与史奕昂有关,一则题为“史宫詹改命”,通过史奕昂口吻讲述祖父史夔(史贻直之父)乡试前遇一算命道士修改生辰八字,然后如愿考取功名却减少阳寿的故事;另一则题为“屋倾有数”,讲述了史奕昂任福建臬使时,与另外四名官员在花厅议事,听到梁上屋角沙沙声以及老鼠呼喊“出出”的声音,迅速跑出花厅,随即花厅房屋坍塌的故事。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6)

△袁枚在浙江的雕像图

溧阳的名门望族中,袁枚除了与史氏由师生发展成姻亲外,还与彭氏也有渊源。

溧阳宋家村人彭光斗(1713—1798),字贲园,号退庵,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官至福建永定知县。解组归田后,逍遥林下数十年,86岁去世。他擅长作诗,著有《云溪草堂文钞》。可以说彭光斗的志趣与袁枚颇为相似,名气却比袁枚小得多。袁枚一生游遍全国大好河山,结交文人雅士无数,溧阳诗人彭光斗是袁枚晚年结交者之一。

起初,袁枚与彭光斗并未见过面。因袁枚广泛选取社会各界优秀诗作编入《随园诗话》,引起彭的兴趣,向袁枚寄送了《云溪诗集》,袁发现其中佳句不少,选佳句编入《随园诗话》并进行阐发。此后,袁彭不光有书信交流,还有过见面交往。

编撰《随园诗话》,是袁枚一生文学活动中的大事,成书时间漫长,边采诗边评诗,时断时续,足有二三十年。袁枚采诗的原则是什么?非“性灵”二字莫属,即宣扬诗歌需具有性情与灵机,《答彭贲园先生》是这种观点最好的注解:“枚生平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于我无份,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也就是说,袁枚诗评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是通过给溧阳诗人彭光斗的一封书信表达的。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7)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部分)

乾隆六十年(1795),80岁高龄的袁枚在溧阳看望女儿时,彭光斗先生于十三里之外闻声相访,两位信笺交往已久的友人第一次见面,袁评价彭“长余三岁而仙风道骨,弱不胜衣”。两人见面时的心情非常愉快,“即订明日招饮,彼此喜不自胜”。遗憾的是,当天晚上一夜狂风暴雨,加之袁枚腹泻发作,路途遥远难行,第二天未能见面把酒言欢。两位诗人继续以诗笺交往,袁枚作《留别溧阳彭贲园先生有序》、《舟中寄彭贲园先生》等。两年后,嘉庆二年(1797),袁枚作《溧阳彭贲园先生年八十五矣闻其健在喜寄以诗》一首,最后一句“急书诗箑风中寄,当作钟期未了弦”,已然在人生最后时光将彭光斗先生视为知音了。

袁枚熟悉溧阳风土人情,知晓溧阳轶闻趣事,笔记体志怪小说《子不语》中除两则关于溧阳史家者,还有题为“关神断狱”、“陈紫山”、“牛头大王”、“陈州考院”等多则涉及溧阳人或事的民间传说,也颇值玩味。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8)

其中“关神断狱”故事大意是:溧阳孝廉(即举人)马丰,在未中举前,曾给西村的李家做教书先生,李家的邻居王某性情暴戾,常常虐待妻子。有一次,王某的妻子忍不住饥饿,偷李家的鸡吃了。李家得知告诉王某,王某要杀妻。他妻子情急之中,诬陷说鸡是马丰偷的。马丰不服气,但又拿不出证据,就一同到关帝庙掷物判别,结果马丰输,被辞退。一次占卜扶乩时,马埋怨关帝不公。乩语说:你背负偷鸡罪名,不过是失去教书的资格,那妇人就不一样,她丢掉的是性命,宁可让人讲我不灵,也要救人性命啊。全国各地所建立的关神庙,都是奉天帝之命,选择乡里鬼神中“平生正直者”,替天帝行使职能。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几点:一是,在清代民间纠纷中,凡遇疑难案件,靠人力无法判定清楚,就会借助于神灵的力量;二是,这个故事借关神之口,解释宁可失信于人也要救人性命,教化人们处理事情要掌握轻重缓急;三是,故事传达出袁枚重视生命个体的强烈意识。

其他几则故事,在此不赘述。总体上看,因《子不语》属于小说,其中写到溧阳的人与事,虽对研究溧阳历史文化作用不大,但是从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叙事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世态与民风习俗。

溧阳的名人故事(影响溧阳的历史人物)(9)

《随园食单》图

袁枚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在《随园食单》这本美食书中,有一篇题为《溧阳乌饭酒》的短文,讲述袁枚在溧水友人家作客豪饮乌饭酒的情景,以及与该酒有关的溧水风俗习惯。虽然溧阳与溧水山水相连,隋唐以前为同一县,但是袁枚所处的时代,析出分治已久,何况袁枚还担任过约两个月的溧水县令,按理不会混淆。但流传下来的文字著作,标题确与内容不同,个中原因不得考。如今,乌米饭是溧阳的特色美食,但乌饭酒已非溧阳、溧水一带主流饮品,所以这则关于乌饭酒的短文究竟是写何地,也就不必争辩了。

随园先生溧阳缘,情到浓时诗意满。袁枚一生诗文逾四千首(篇),关于溧阳者约二十,数量虽不算多,但是每篇诗文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无不阐释着一个“情”字——与史贻直的师生情,与史奕昂的姻亲情,与彭光斗的益友情,与乌饭酒的美食情。诗人用饱蘸一世情缘的笔墨,写就的这些诗篇,已深深植根到溧阳的历史文化中。袁枚与李白、孟郊等大诗人一样,都是溧阳历史文化星空中最闪亮耀眼的星辰,永不陨落。

文 字:高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