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1)

人生而蒙昧,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展开探索,因为自己的探索以及外界的灌输,所以生成了人对于自己,对于世界,对于别人,对于知识的认知,小孩子喜欢问问题,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自身想要把自己的蒙昧解开,小孩不想一直幼稚,这才是好的现象,当小孩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一心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没有办发和外界产生交互性,这才是生病了。

由此可见启蒙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走向,这个人一般是父母,人获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感谢的大多数是自己的父母,第二个就是自己的启蒙老师,这个带自己入行入门,经过谆谆教诲才让自己有了别人的认可,进而才找对了自身事业的方向,有了成就。

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2)

那么该如何学习呢,蒙卦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深得精髓,任何人都不拒绝,普及教育,有教无类,但是又要求学生交一定的学费,学费代表了学生自己要学的诚意,这就印证了人只有主动学习才会进步的思想这也是启蒙的关键,调动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人是开始被打被强迫的学,后来学着学着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越学越有意思,进而调动了自己的自主性,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习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要显得自己无知罢了,还有的人是因为不忍心让父母伤心,所以努力学习想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因由,自有因果,你更适合什么样的因由,以及因什么样的因由而学只有自己最清楚,易经中讲的是你总是强行灌输是没多少用的,反而受教者听了会觉得烦恼、头痛,也容易让受教者养成,别人教什么都不在乎的坏习惯,这直接导致了这个人在人生中遇到困难不懂得自己进步学习,而是仰仗于别人,这不仅容易受骗上当,还容易让此人变成一个自卑与怨天尤人的人,可见孩子在幼时有人懂得如何去引导其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3)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主动求教于老师呢?仔细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基本是填鸭式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毕业,毕业的目的是为了拿上毕业证当敲门砖,去敲开企业的门,当一个好职员,自己后天的主动学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解决职场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适合的方向,从而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第二是为了自身的兴趣,这种兴趣并不要求回报,只是自己做这件事就比较开心而已,如果工作能与自身的兴趣结合在一起,这必然是好事,但是工作还需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需求,兴趣很多时候又很难和生存绑定在一起,这就成为了探索的新课题。

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4)

如果家长只是给予孩子机会,如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寻找合适的老师、合适的学校,老师给予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自己的蒙在哪里,这样是不是很好呢,所以很多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自己去探索,虽然有些晚但是只要自己能有这样的意识去探索就永远不会晚,那些很小就明白自己长大要做什么的,并且一直在为自己做准备的人,无疑是幸运的,但是那种什么样的道路都选择试试看,最终也找到彼岸的也比比皆是,所以别急,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不要停止探索与坚持就不会晚。

回到学习的问题,小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大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什么,就是讲多了,生怕他不知道,可是你讲太多他又听不懂,这就造成了他容易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理解能力太差啊,怎么听不懂呢,这看似是学生的问题,老师觉得,我给你尽心尽力的讲了,能不能学会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可仔细想想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固然没错,可是有这样想法的老师,并不是一个好老师,这个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你的理解能力怎么能和小孩子一样呢?

所以好老师是懂得每个学生程度的问题,他绝对不会讲超过学生理解程度范围之外的问题,如果学生总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也是有问题的,这个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自己的努力探索,明显是对问题的不恭敬,这又如何能明白问题呢。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是颜回,又聪明又好学又年轻,他经常向孔子提问题,有一次他向孔子提问题,孔子就发了好大的火,直言:你到底是来问问题的,还是来考我的。

颜回选择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去想老师为什么生气,后来想明白了之后他就不轻易提问题了,看似不轻易提问题了,其实是问题更多了,因为他对每一个问题都先自己去查阅资料典籍努力找到答案,经过了多方努力,实在找不到答案了,才去提问,这回孔子就会高兴的回答自己的想法。

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5)

可见学习主要是靠自己,那么老师主要干什么,孔子一生教与学,老师不仅是老师,老师也是学生,所以老师的更大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然后在和自己达到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激发更多的创新,这才是成功的老师。

如果是这个道理,那么就只有学生去求教于老师,没有老师来求着学生学的道理,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就是你太热心去教别人,这是大患,对你和对学生都没什么好处,孔子都是对大家讲,很少和谁单独讲,如果有学生有单独的问题,孔子觉得应该讲的才会单独讲,他这样做,所以孔子的学生就将他的言论编撰成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子曰.....子曰.....意思就是孔子说.....孔子说.....他说完他的想法,成就要有多少就看你自己的了。

因此老师如果像水,那学生就像山,水能载舟亦能倾舟,讲的就是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成了洪水,少了水就干涸了,所以只有适量的水,顺应着山的方向而流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山里有很多的宝藏,想要去找到这些宝藏没有水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只想着靠水,它只能解决饥渴的问题,却无法帮助你找到宝藏,想要寻宝就需要不断的挖掘,不能松懈,才能如愿,这边挖完了还有那边,从这个框框里觉得挖的差不多了,也就该选下一个来挖了,这样无穷无尽的挖宝,才有了很多的人生乐趣。

易经怎样教育孩子有感恩之心(易经的人生智慧)(6)

当然那些学了很多的知识,挖到很多宝的人,也很容易陷入一个什么都不会用的误区,这就成了书呆子,所以蒙卦也讲必要的水也是要出才行,这就是说要及时丢掉对自己没用的框框,才能拥有最有用的,这和人生短暂的道理一样,精力只能不断的探索放在最正确的地方,才有最大的价值,人也才能轻松。

可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所推崇的知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与时俱进,不同的人对于之前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做人不能忘本,有的人又觉得做人要敢于忘记过去,才能开阔创新,面对这样的问题,最需要的就是参考的样本,那些言行一致的人你看众人更推崇怎样的模范,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这样才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收到好的影响。

最后讲一下困蒙卦,这个讲的就是一个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以及什么都不知道这并不是好的卦象,容易把自己困住,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知,有所不知,对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抓住机会去学习和探索,对于自己知道的地方,不自满和精进,始终留有弹性,才更好前进。

虽然教育有正有反,它让我们有好日子过,也让我们有了无尽的欲望,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又成了人生新的功课,对于教育,它本身是中性的,如何向好的方向发展,全看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