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香港版的译名是《暴雨骄阳》,台湾版的译名是《壮志骄阳》,不过根据本片感情复杂的故事内容,以及最后这些思想刚刚开化的孩子所得到的死亡结局,我更喜欢大陆的译名《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对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直译,似乎没有太多的翻译才华在其中,但是却真实地概括了这部电影的意图传达的理念——自由的危险以及突破的代价。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

至于“暴雨骄阳”和“壮志骄阳”更偏向电影中青年的激情与浪漫,与“死亡诗社”相形之下显得温和一些。我本人认为如果按照港版和台版的电影译名来理解,其层次或许未免有些肤浅了些。的确,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些心情澎湃,尚处青春的人要抓紧时间,让思想自由,释放浪漫与激情,用电影中的语言叫做“卡匹迪恩“;已过青春的人看到本片会泪流满面,扪心自问着那些蹉跎了的岁月;而已至暮年的人则会面朝夕阳,思绪万千,听到电影中谈及有关"变成花下之尘“”成为蛆虫的食物“,潸然绝望。《死亡诗社》如果没有最后的“死亡”就不会成就这部电影的伟大——那样只会沦为一部为自由盲目高歌的洗脑电影,幸亏有了这种为自由思想所付出的暗淡一面,才让我们能够将浪漫二字的横截面剖开看清。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2)

《死亡诗社》的诞生源自于几个不同的真实事件,从导演到编剧都对故事中的核心意涵有过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能够看到许多细枝末节,饱含深情。剧本作者托马斯·舒曼曾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就读,那是一所男子预备学校,而电影中基汀老师的灵感正来自于舒曼就读的这所男子学校的老师萨缪尔;导演彼得·威尔与舒曼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间就读于一所悉尼的私立男子中学,因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制服、纪律、校园风貌等都是导演的真实所现。编导拥有的亲身经历、原始素材又加上詹姆士·希尔顿的热门小说《再见,基普先生》的故事逻辑,让这部电影熠熠生辉,成就了众多参与该片的电影人。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3)

其中该片主角罗宾·威廉姆斯本是一个喜剧演员,这部电影属于他的风格突破之作。电影中扮演的那个充满诗意、浪漫、疯狂的基汀老师,我们丝毫没有看到他惯常于小丑的搞笑痕迹,精湛的演技也没有让我们因为他从前拍摄喜剧的刻板印象而有格格不入的突兀感或失笑。无疑,《死亡诗社》成就罗宾·威廉姆斯演员生涯的多样性。事实上,这部电影为他拿到了奥斯卡影帝提名。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4)

而导演彼得·威尔在本片之后,又拍摄了他另外一部相类似的、颇具思想性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我相信,正是《死亡诗社》实验性的成功让彼得·威尔有了拍摄《楚门的世界》的可能。另外,《死亡诗社》让彼得同样斩获了奥斯卡提名,留下他导演生涯中的辉煌一笔。直到今天,许多人能够津津乐道的,仍旧是他的《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至于他的其他优秀电影,如《绿卡》《证人》鲜有人知,而《怒海争锋》虽然在各大电影奖上评价叫好,但是观众缘十分不佳。

这部电影带给最大成就的是编剧托马斯·舒曼,这是他编剧生涯中唯一一部叫座又叫好的电影,也是唯一一部把他送到奥斯卡颁奖舞台上,并且让他捧得最佳编剧的奖杯。我相信,如果舒曼和人介绍自己,说自己拍过什么片子,这部电影肯定是他张嘴就要提的。其他电影像《桃色交易》《燃烧的天堂》等,知名度不高,艺术性也较差,可以说《死亡诗社》是他编剧生涯的巅峰之作了。

只是对于这部荣誉缠身的电影我认为很多人的解读都出现了偏差。激情、青春、冲动、勇敢、奔放、爱情,这些元素不过是这部电影表面所呈现的内容,许多人在谈及这些标签时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影子——迷茫、绝望、孤独、痛苦、伤害累累。如何解读这些天壤之别的标签,我们不妨从电影中细究。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5)

电影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美国有许多私立的男子学校,这些学校门规森严,教学刻板,试图以流水线的教育方式输出人才。孩子们生活在一潭死水里,虽然富有青春的激荡与活力,却无处释放,更没有挣扎,只能无条件地承受。正是这个时候,英语系的基汀老师来到了这所沉闷的学校,以其新颖前卫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6)

我要说的是,对于最后佩里的死亡这位基汀老师是有责任的,而非电影中那些爱戴他的学生认为的那样——佩里是被其父亲逼死的,基汀没有灌输过佩里什么思想,热爱表演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有人这么认为,我想问一个问题就够了,如果基汀老师从未来过,佩里会不会自杀?我们在电影开篇看到,佩里随他父亲走出礼堂同诺兰博士打招呼,他面带笑容,说话利落,不是那种整天阴郁的孩子。若是基汀没来,他会安分守己,按照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努力学习,认真听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将来考上大学,完成父亲的梦想,当上医生。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7)

那么,基汀老师交给了这些孩子什么东西?电影中基汀老师大概上了六堂课,分别告诉他们抓住人生宝贵的时间、诗歌在人一生中的价值、用不同视角看待人生、直面内心的渴望、大声说出内心的想法以及顺从的危险,这些东西对于这帮在死水里憋屈已久、思想束缚已久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新奇澎湃的,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容易不能自持,甚至放纵自己。可我要鞭挞这位基汀老师的是,他没告诉这些孩子所谓的自由与激情背后潜伏的危险是什么,他没有说明现实的可怕,他甚至撕毁了课本中所有现实主义的诗文。最后被洗脑最成功的多尔顿遭到退学,更惨的是,佩里自杀身亡。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8)

种种不良后果都是因为基汀老师忽略了现实,或许他这位洋洋得意的思想巨人自己都没明白,人生是由浪漫和现实组成的,撕掉任何一页的诗篇都是不可取的,何况,浪漫往往构建于现实之上。这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基于此,我们不妨审视一下,在基汀老师拨动了他们平静的心湖之后,他们所面对的困境。

1、查理·多尔顿这个不良少年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9)

在基汀老师没来的时候,电影展现的查理·多尔顿就是一个叛逆少年。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时常嘴里叼着一根烟,对这所森严的学校充满不满,甚至嘲讽。学校里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被他嘲讽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可见,如果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强制性教育,这位仁兄早就成了不良少年。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基汀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将他们引入歧途。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0)

基汀来了之后,让学生们撕去书的前言,其他学生都唯唯诺诺,这正迎合了多尔顿的叛逆特性,他第一个将书页撕去。在基汀谈及到自由、女人时,他更是大声附和。第一次组织的“死亡诗社”他最踊跃,在山洞里拿着一张裸女图,吟着他自己写的诗“教我恋爱,先教教你自己。恋爱艺术属我第一。恋爱之神,如果有这种东西的话,也得向我学习。”这些话充满着自大与狂妄。果不其然,很快他越过了雷池,把来历不明的女孩带到山洞里,脸上还有口红印记。之后他又擅自主张,将一篇提倡学校引入女学生的文章登上报纸,受到学校严厉谴责,最后闹到退学地步。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1)

基汀老师口中的“自由”“激情”等词让多尔顿有了狂妄、叛逆的理由,没有家长和学校的管制,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退学之后,假如真的获得了基汀所言的自由,他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左拥右抱地泡妞,玩弄感情;从吸烟慢慢演化到吸毒;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甚至最后成为一个街头小混混。如果他上了年纪之后,回顾人生,一定后悔遇到基汀这样的老师。

2、诺克斯·奥弗斯特里特将会伤害累累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2)

相比于多尔顿左拥右抱,诺克斯对待感情却是十分认真的,可以说痴痴向往。两个人相比照可以见得,基汀老师同样的一句话——勇敢追求女人,在不同的人理解中就是魔鬼和天使的差别。可惜,基汀老师没有教给多尔顿爱情要专一,也没有教给诺克斯浪漫痴情可能要承受的后果。

诺克斯第一次见到切特女友便无法自拔,如果没有基汀老师我想他或许只是脑中一闪,继续投入到绝望的学习中。可是基汀老师灌输了他对待爱情的方式,那就是勇敢追求。于是,我们看到,诺克斯从此之后因为这个女人无心学习,甚至低吼一声“卡匹迪恩”,做出了很不理性的举动,浅吻了正在熟睡的切特女友,遭到切特一顿暴揍。而后他疯狂地跑到切特女友班里表白,又勇敢地和切特女友进行了约会。这一切好像他成功了,可是我想的是,这个心猿意马的女孩,是否能和诺克斯真正长久在一起?诺克斯因为被基汀唤醒的浪漫又让他会遭受多少伤痛?

不过,诺克斯终究还是幸运的。如果他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殷实的家境,只凭着一腔冲动,他凭什么从切特手中争夺这样一个漂亮的女孩?空有一身浪漫情怀,最终只能像海子那样伤害累累。

3、尼尔·佩里的理想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3)

理想,一个让许多人魂牵梦绕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来说。当佩里得知话剧要招演员,他疯狂极了。他没有顾及现实中父亲和学校的因素,只是欢呼雀跃,告诉舍友托德·安德森他要参加,满屋子跳来跳去。的确,他有演绎天赋,并且得到了主要角色,可是浪漫、激情背后是什么?接下来他要面对父亲的指责和学校的教训。纵然他说服了父亲,让他参演一次,可是结果仍旧要回归现实。父亲认为基汀老师灌输了他不良思想,那些口口声声不服从父亲的话倍感刺耳,父亲坚持要给他一个安稳的未来,考哈佛做医生。佩里屈服了,以死亡告诉这个世界,与其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不如死去。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4)

佩里身上的死亡宿命,我不想像佩里同学那样为基汀辩解,更不可能向着他父亲一方。这两方都有错误,也正是教育中“过犹不及”四字的典型体现。佩里父亲或许在现实中是一种极端,但是他身上的权力属性或多或少在父母身上都有。许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会认为是他们的重生,于是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真是无辜的。他们来到这个烦恼的世界就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现在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也要由父母来做主,这简直就是一种强暴的行为。

基汀的到来让佩里窥见依照父亲过活的未来是一潭死水,于是他开始寻找生命里的激情。可惜的是,基汀教会了他追求理想,没有教会他面对困难。如果佩里不认为父亲的一句话就决定了他未来,如果佩里在和父亲聊天之后,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仍旧在努力想法挣脱父亲束缚,他但凡拥有坚忍的品格就不会自杀。所以,佩里的死亡是基汀和其父亲双方面的责任,并非如电影中那些学生所称的那样,完全和基汀无关。

4、卡梅伦与托德的抉择

在这场基汀激情四射的讲课中,只有两个人保持了清醒与理智,一个是循规蹈矩的卡梅伦,另外一个是有独立思想的托德。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5)

卡梅伦虽然也加入了死亡诗社,但是他当时的态度是这个社团没什么意思,只是因为和大家一块儿玩,碍于情面,没有拒绝。电影从一开始就说明了卡梅伦是个循规蹈矩、喜欢学习的学生,在佩里刚进宿舍时,卡梅伦就提醒要参与学习小组。在基汀来上第一节课,告诉他们要抓紧时间,佩里下课之后还问,基汀讲的东西会不会考。可以见得,佩里对于这个不按照课本讲课的老师是十分不屑的。果不其然,在电影最后,他背叛了他们,并且举报了基汀老师。他称,如果不是基汀灌输危险的想法,佩里就不会死,一切都是基汀老师的错。本来他们都能够安分守己地学习,结果基汀老师的到来让他们变得疯狂起来。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6)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梭罗对此的评价是“很多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可我认为,有的人的确如梭罗、如惠特曼充满着浪漫,就像电影中的佩里、诺克斯、多尔顿,可是也有许多人不喜欢突破,循规蹈矩对他们来说不是绝望,而是幸福,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就像是佩里要托德激情一些,托德告诉佩里的那样,“我和你不一样,我能照顾我自己。”

老师鼓励学生是什么品质(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17)

​相比于卡梅伦顽固的自我限制,我更喜欢托德冷静沉默的方式。基汀给学生们灌输的教育理念,我想,托德是接受的最恰如其分的一个。他没有因此疯狂,可他也明白基汀口中所言的——不能让一生碌碌而为,更不能绝望度日。在电影最后,基汀离开教室时,托德是第一个站起来喊“船长,我的船长”的。基汀的教育方式适合于这样理智的学生,或者,如果他要灌输浪漫主义,应该先让学生学会理智。

在文章最后我想说,爱情是浪漫的,理想是浪漫的,生活是浪漫的,只是这些浪漫都架构于现实之上,如果失去了现实夯实的基础,这些浪漫只会导致人生的崩塌,甚至灭亡。何况,生活的浪漫不在于有多轰轰烈烈,能够平平淡淡地感知浪漫才是真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