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睿

10月9日,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山东省文旅系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山东省第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文旅这十年(1)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介绍,目前,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4名,市级传承人2553名,县级传承人8025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山东在全国较早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印发《山东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等。还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22个省直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非遗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动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印发《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黄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创新举办“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加强齐长城非遗资源普查。大力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积极融入国家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成功助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荣膺国家级保护区,并在全省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评审,先后评审命名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黄河流域、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区就有10个。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行动,推选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60个,指导认定非遗工坊574个,让一批扎根乡间的非遗项目成为群众富口袋的好帮手。

非遗保护能力不断提升。开展记录工作和分类保护,对63名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记录,完成省级非遗普及读物编撰出版,山东省17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了首批89个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加强非遗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支持山东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非遗研究院,认定37所高校、科研院所为省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设立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落户山东,已成功举办7届。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山东省3个国家级、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研培院校共举办60余期培训班,直接培训3000多人,延伸培训23000多人,非遗传承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