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北极,因为天寒地冻,

人们嘴里说出来的话会结成冰雪,

对方听不见,

只好把冰雪带回家慢慢地烤来听

【 你必须知道的音乐剧LIST | 中级篇】

《冰雪奇缘》Part I

(Frozen)

Top2

出品公司:华特·迪斯尼工作室

编剧: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克里斯·巴克、珍妮弗·李、尚恩·莫里斯

类型: 动画/ 喜剧/冒险/音乐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年

片长: 102分钟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1)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2)

Part I

《冰雪奇缘之冰奇缘》

片头片尾背景音乐—《Vuelie》“大地之歌”

这是歌是北欧最古老民族萨米族的语言。由北欧原住民的民歌“Yoki”和丹麦的圣诞歌曲“Dejlig er jorden” 混搭而成。

和《狮子王》类似的是,片头都运用“呐嘿呀”这类纯人声吆喝,呼唤及衬词,以世界民族音乐为开场旋律为冰天雪地中“采冰”这个传统的北方特有的劳作中揭开大幕。

世界民族音乐

World Music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3)

简单来说世界民族音乐,重要的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是世代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包括使用本民族的乐器(如爱尔兰风笛)和语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有很丰富的民间音乐,其中有古老的叙事歌曲,反映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宗教歌曲等

“世界民族音乐”这个概念简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学音乐的人会很快区分出哪种是“世界民族”的音乐类型。

我们所听到的这首《Vuelie》就是根据斯堪的纳维亚的世界民族音乐所改编的。

延伸一下知识点

这种用纯人声演唱的形式叫做

【阿卡贝拉】

Acappella

阿卡贝拉由意大利语Acappella音译而来也叫做无伴奏合唱

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当时的教会音乐以人声清唱,并不使用乐器。

(推荐观看厦门6中合唱团阿卡贝拉版《稻香》)

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贝拉曲种,是格列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s

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礼仪式音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可以说它是西方音乐的起源,它不仅仅具有宗教文化的职能,而且孕育出古典音乐的萌芽。 天主教从最初就认识到音乐对信仰的作用,使得音乐在宗教礼仪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圣咏就像我们听到佛教念经一样--念念叨叨缓慢无节拍的唱词,加上音域在二三度之间的进行。

小七曾经在本科音乐史的考试和考研听辨资料中最头疼的就是,音响中传来老师念诵标题为“格里高利圣咏·羔羊经(和其他各种经)”的听力部分,只要听到开头基本上头都大了好几圈。以至于我们在某一段时间内,同学之间相互打招呼都是先“啊啊啊”一段圣咏,答对了后再开始正常人的聊天,开启说话的密钥。

可能这样有助于对诗经的理解和人生的思考

都说音乐有疗愈功能,

这里“格里高利圣咏”推荐给各位亲们

非常具有安眠功效的格里高利圣咏了解一下,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回到影片中片头开始部分破冰镜头,一群大汉挥着工具动作整齐的刨冰唱着歌,这是本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曲《Frozen Heart》

每个人都记得“Let it go”,却往往忽视了这个开头。作为开场和结尾,它总括了全片的内容。

歌曲里充满北方人古老的、刀砍斧劈般有力的劈开了坚冰,也如开启了全片的帷幕。在欢快的劳动号子的伴奏下,一些身强体壮的采冰人,以和歌声号子相同的节奏非常有默契的破冰、采冰、装车、运走,所有动作协调有致。整个画面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在劳动时具有强烈节奏性

能增强步伐感觉的歌曲音乐风格

它叫做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4)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5)

动画片以及

现实生活中的

采冰人

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尤其是群体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响亮的带有韵律的吆喝或喊叫。

他们有这样的特点:

1 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2 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

3 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

所以

他们唱的是【“采冰号子”】

也就是“劳动号子”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6)

已故相声大师马季先生曾说过一段《劳动号子》的相声,可自行搜索借鉴

音乐审美是横亘在“经典”和“名曲”中

不可逾越的鸿沟

【迪斯尼 OR 迪斯科】

To Be Or Not To Be

你知道的那些“名曲”

可能不是“经典”

在现实生活中, “劳动号子”对于孩子们的切身体会大大减弱。在教学中,教材出现的一些原本是描写苦难悲伤和与劳动相关的一些乐曲,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解释和营造氛围,很难带入情感。

我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涌现很多经典作品,几乎都是凄惨悲凉的风格,如《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兰花花》等等,小孩子几乎很难理解,听了也会觉得很别扭,解释起来也感觉话题太深,无从下手,只能泛泛而谈。

有一次,有个小学生演唱《小巴郎》,我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乐曲。无论是风格地区还是乐曲表达他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小巴郎”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这样“学了就忘”流于表面的练习,对于培养所谓的“艺术情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时至今日,在音乐的少儿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外国作品为主,能够被提及的中国作品屈指可数,且大多来自于上个世纪的经典曲目,如《梁祝》、《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Sad

当我听到10来岁的小女孩在学唱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演奏会中轻松欢乐的弹奏

〈北风那个吹〉

的时候

我的内心是十万分惊恐的

大爷大妈们弹弹唱唱玩玩开心就好

拿出来做教学曲目

在我看来

这样学音乐和跳迪斯科

没什么区别

END

【今日重点词】

切分音(Syncopation):

切分音也叫切分节奏。在爵士乐中最为常见。指的是在三个音的节奏组合中的弱拍上出现强拍的重音规律。

原本是“1 1 1 1”的4个相等节奏中,将第二个“1”和第三个“1”的时长相加,成为1 2 1的组合。

用音符标示为:

冰雪奇缘第一集(冰雪奇缘之冰奇缘)(7)

用语言读出来最典型的读法为:

“棒棒~哒”

“棒棒哒”为了强调很棒的意思,第二个“棒”字被拉长,这个组合就是切分节奏了。

再比如,印度洗脑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中的

“嘟嘟~嘟”

“嘟嘟~嘟”

“东北不该”中的

“东北~不”

他们都是切分音!

只是片头音乐而已

脑洞有点大

未完待续

嘟嘟~嘟

嘟嘟~嘟

关注《小7talks》

棒棒~哒

你的音乐细菌制造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