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名人堂”,有14位大师入选,知道他们都是谁吗?
在中国大学方阵中,位据前列的,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北大清华”。其中,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因地处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49年后,更名“清华大学”。内战结束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一部分留在北京现赴,一部分迁台,后于1955年在台湾省新竹复校,全称为“台湾清华大学”,简称“清大”或清华大学(台湾)。
清华大学是有所有着优秀传统的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说,一所大学创办的成功与否,与其所拥有的大师学者有关。在清华大学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过无数大师级的优秀人物,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大师的存在,才成就了现在的清华。
为了致敬大师,台湾清华大学创设“名人堂”,正式评选出了清华历史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14位大师,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朱自清、陈省身、吴大猷、夏鼐、华罗庚、马约翰、杨振宁、李政道与李远哲。非常有意思的是,14位大师中,人文社会学界与科学界分别占有7席,这才是文理兼备的平分秋色。
在七位科学界大师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有3位,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与李远哲。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7年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远哲是台湾新竹人,毕业于加州大学,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陈省身与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吴大猷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大家对他们的事迹与学术成就都非常熟悉。对于上榜人物中的马约翰,许多读者可能都比较陌生。马约翰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博得了人们的尊敬。而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又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1882年,马约翰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芬兰人,是个中芬混血儿,所以,他才会有个“洋名字”。但是,他的童年却非常不幸福,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何的生活。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从1914年到清华体育系任教,直到1966年逝世,在清华服务了52年。在旧时代的中国,体育运动并不受重视,但清华大学的体育一直领袖全国,正是源于马约翰的功劳,有人曾形容说,马约翰的个人传记,就是一部清华体育史。
在人文学界的大师中,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人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不仅仅是在清华大学的办校历史上,甚至是整个中国大学历史上都是最负盛名的顶尖人物。
冯友兰,河南唐河人,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却去了清华当教授,还当上了清华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可见那时候的风气是如何的开放。再看看现在,啥也别说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冯友兰的地位极高。李慎之曾评价说:“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等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同冯友兰一样,朱自清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后来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以散文名世,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一直是中学教材中的美文极品。朱自清不仅仅会写散文,还是教学与管理的一把好手,朱自清自1925年进入清华,到1948年病逝,将一生中最宝贵的23年时光全部奉献给了清华,其中担任了18年的中国文学系主任。可以说,人才辈出的清华中国文学系,就是在朱自清的手上兴盛起来的。
夏鼐的名字,一般读者可能听说较少,但是,热爱考古与历史的朋友,对他肯定不陌生。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并获文学士学位,考古足迹遍及全国,曾任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达20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多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荣誉,人称“七国院士”。
上述14位大师能入选清华“名人堂”,是实至名归的的。但是,由于这只是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份榜单,综合两岸两校,大师辈出的清华,除了这14位大师外,你认为还有谁能有资格入选“名人堂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