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电视剧《亮剑》在央视首次播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亮剑》颠覆了以往抗战题材影视剧的风格,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描述了那段历史。
影片一经播出就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阵“亮剑热”。
而《亮剑》也由此成为了中国传播度最大、关注度最高的抗战题材电视剧。
除了本身的剧情以外,更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其中的人物。
从团长李云龙再到政委赵刚,这些形象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电视剧《亮剑》火爆的背后,几乎每个角色都是有其历史原型人物的。
相较于影视剧当中的形象,他们在真实历史上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政委
电视剧中,政委赵刚的原型,是从石家庄走出的开国少将李震。
在电视剧《亮剑》中,政委赵刚的出场谈不上多么惊艳。
他没有李云龙的“痞劲儿”,说话语调颇为斯文,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形象。
但与此格格不入的是,他对战场有着极强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枪法。
对于这一点,不少人都认为是电视剧为了情节推进而刻意夸大了。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李震将军的个人能力远不止于此。
现实中,李震并非“燕京大学”的学生,而是来自清华大学。
李震在校期间学习出色,同时也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彼时的中国并不太平,国内处处都是军阀割据势力,国家外部日本关东军虎视眈眈。
在这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李震和无数同学走上了街头,自发地展开了爱国学生运动。
清华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如果李震坚持留在这里,那么在未来,他毫无疑问能够轻松谋得一份体面工作。
但是在个人和国家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影视剧当中没有提及的是,李震并非生来就有着神枪法,其本人在抗战开始就曾接受过长达一年的军事训练。
1936年牺盟会成立,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抗日骨干力量和部队。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震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民训团,开始了艰苦的训练,而这也为其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共产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李震受到感召加入了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
彼时的革命军队当中,缺乏有文化的军官和政委。
于是,李震被任命为山西平定教导5团指导员,1938年7月任冀西游击大队2大队政治处主任。
李震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在军队当中的表现却不同凡响。
和很多脾气火爆的指挥官们不同,李震在平日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对待同级,总是一副温文尔雅、不卑不亢的样子,这使得他受到了身边同志们的欢迎。
李震每次处理事务都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符合规章,在军队当中有着很大的权威,战士们都愿意听从他的话。
但是到了战场上,李震又会一扫往日的“平和”,拿出自己的雷厉风行,甚至会亲自上阵、带头冲锋。
在他的鼓励下,士兵们往往能够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士气,一举突破敌人。
李震极其关心普通士兵,每当有士兵负了伤,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去亲自看望。
士兵们之间有什么心事,他也会主动做思想工作,调节好战士们的情绪。
正因为身上的种种特质,李震手下的冀西游击大队2大队或许不是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部队,但是绝对是士气最高,敢打硬仗的部队。
老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对于无数战士们而言,李震就是他们的知己者。
就这样,这个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大学生政委,在部队站稳了脚跟。
李震的杰出表现,很快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抗战期间,李震几次获得上级提拔,最后一路做到了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1旅32团政委。
对应到影视当中,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云龙”搭了班子。
日军大举侵华以后,位于晋察冀地区的革命队伍的处境已经很差了。
这里深处敌人的腹部,部队规模一直受到极大的压制。
但即便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李震依然挺了过来。
在战斗上,他灵活机动,凭借着杰出的指挥能力,带领部队越做越大。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李震及其所在部队一直如同钉子般牢牢钉在日军的胸口,为我军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强渡汝河,解放战争当中的先遣将军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李震凭借着多年来的优秀表现,再次被调任为中原野战军六纵队第十八旅政委。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领导下,六纵队第十八旅作为先遣部队,参与了“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极其重要的一步棋,也是中央军委既定的重要战略节点。
此时的国民党在黄河以北屡受挫折以后,开始建立起了所谓的“黄河防线”。
如果等到“黄河防线”完成,那么我军想要再次渡河南下将要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
此时留给解放军的窗口期十分短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挺进大别山”发起了。
作为先遣部队,李震所带领的刘纵队十八旅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此时的他们刚刚经历了一个月的鏖战,急切需要休整。
可是在接到上级命令以后,他们还是二话不说,投入到了新的征程。
所谓先遣部队,其任务也并不复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任务的关键之处,在于打通一条通往大别山的通道。
经过一番考虑,这个通道的位置被确定在了汝河一带。
单从地理上来讲,汝河并不是一个强渡的好地方。
这里水流湍急,深不可测,如果没有交通工具,想要渡河,难度很大。
更何况,此时的他们还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的阻击。
但是从战略上来讲,如果能够从这里打通一条路,那么我军后续的进攻将会取得极大的优势与便利,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最终战略目的创造更多条件。
由于事先得知消息,早在解放军到来之前,汝河对岸的国民党58师吴绍周的三个旅就已经将河面上所有的渡船全部炸毁,在对岸严阵以待。
此时,我军唯一能依仗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艘渡船和战士们临时制作的秸秆筏子。
渡河条件恶劣不说,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搭桥所用的木板。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肖永银和李震当即做出决定:“广泛依靠起人民群众,征用民房的木料。”
当得知解放军要渡河作战的消息后,当地百姓纷纷捐出自家门板床板,以极快的速度凑齐了搭建桥梁的材料。
8月18日上午,强渡汝河之战正式开始了。
随着冲锋的号角吹响,数十艘秸秆筏子向着汝河对岸驶去。
看到解放军开始渡河,对岸的国民党军队也立马展开了攻击。
除了枪炮的袭击以外,他们甚至还出动了几架飞机,在渡河部队的头上来回盘旋扫射,我军伤亡惨重。
当天中午,政委李震和旅长萧永银从望远镜中发现,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开始了大规模集结:
“敌人的炮兵、步兵、汽车、马车黑压压地从西到东,不见尽头,从油坊店到汝南埠一线全被敌人占领了。”
此时的李震和萧永银意识到,此时的他们已然没有时间了,如果等到敌人完成了布防,渡河计划就算彻底泡汤。
此时此刻,他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渡河,哪怕是先过去部分队伍,也能够为大部队修桥争取时间。
当天下午,李震向52团1营下达了迅速夺占对岸的大雷岗村的命令。
与此同时,52团全团集中火力掩护1营强渡。
强渡开始后,河岸双方的爆发了激烈的交火,负责强渡的一营不为所动,全心投入到划桨之中。
如果有人被击中,身边的战友就会立刻接过他的班继续划,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完成渡河。
经过十几分钟的强渡作战以后,1营奇迹般地闯过了江面,随后立马对大雷岗村发起了进攻。
在1营渡河建立阵地以后,李震也下达命令,让工兵连立马开始修桥。
此时此刻,双方的炮火还未停止,头顶仍有敌机盘旋。
但是战士们已然顾不上许多,借着漫天硝烟的掩护,一根根支柱被打入河床,一条由血肉铸成的桥梁诞生了。
强渡汝河之战,圆满成功。
参与抗美援朝,少将公安部长
汝河之战的胜利固然少不了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拼搏,但是与李震在战场上的临危不乱、行动果敢也有着重要关系。
因此,在1949年2月之后,由于在解放战争当中的杰出表现,李震再次被提拔为2野12军的副政委。
新中国建立以后,李震所在部队刚刚喘了一口气,就又接到了新的命令,那就是北上朝鲜,准备抗美援朝。
接到这个命令以后,李震再度启程。
在朝鲜战场上,李震所带领的12军先后历经951年秋季局部战术反击作战、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赫赫战功。
朝鲜停战后,12军又留在当地负责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最终于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195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授勋仪式上,李震由于多年来的杰出表现被正式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战争结束以后,李震被调往了沈阳军区工作,此时的他已然不再需要战斗。
在沈阳军区,李震回归了自己的老本行,那就是负责军队文化建设工作。
在这份岗位上,他又干了十几年的时间。
1966年,李震五十一岁。
在这一年,中央也做出了决定,将沈阳军区的李震同志调往北京,主持公安部的工作。
在公安部长这份岗位上,他一直坚持了七年时间。
从清华学生再到抗战军队,从战场指挥官再到公安部长,李震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即便是比起影视剧,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初期解放军全军1360名少将之中,仅有十人没有参与红军,而是从抗日战争才加入革命队伍的,李震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这份少将军衔的含金量有多么高。
作为一名指挥官,李震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即便是离开了战场,他也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初衷,一直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无论是李震也好,政委赵刚也罢,他们的形象并不完全来自于艺术创作,而是那个年代无数先辈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红色沃土育军魂 ——从石家庄走出的开国将军 石家庄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