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但熊猫一词出现还是在近代。在近代,我们一般称呼熊猫为“大熊猫”,或者“熊猫”。而在国外,将熊猫记做“Panda”。

为什么外国人不将熊猫称呼为“Daxiongmao”而叫做“Panda”呢?

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称呼熊猫的呢?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1)

熊猫的发现与命名

熊猫被近代世界广泛认知是在19世纪后半期。1869年,法国传教士大卫(Armand David,又名谭卫道)在四川省的民宅里看到了黑白相间的毛皮,并将其买回送到法国。当时,大卫神父从当地人那里听到的这种动物的称呼是“白熊”。在被赋予作为科学的、国际公认的动物的统一名称之前,人们对熊猫的固定称呼是不存在的。

在大卫发现熊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外一直称呼这种奇特的生物为“斑驳熊”(parti-colored bear)。后来因为跟小猫熊的动物学联系,就被改名为大熊猫(gaint panda,panda一词来源于法语,可能是向发现熊猫的法国人大卫致敬)。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2)

传教士大卫

之后,欧美的各种各样的探索队为了寻找“熊猫”的踪影而前往中国,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无功而返。

中国最早编纂的现代词典之一的《辞海》(1936年首次出版),在其关于“熊猫”的章节中详细解释了这种动物:“熊猫,兽名,产新疆,体态庞大,距今六十年前,为法国人比利大卫氏所发现。”

从辞海对熊猫的发现经过来看,这与国外熊猫的发现经历(由大卫发现)一致,可以证明《辞海》中关于大熊猫的描述是正确的。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3)

古代有熊猫吗?

自古以来,熊猫就存在于中国大陆,据说在古代,它们的栖息地比现在大得多。那么,当时的古人就不知道熊猫的存在吗?

答案当然是错的。的确,熊猫是一种很少与人接触的动物,但很难想象古人没有遇到过熊猫,肯定有很多人听说过与熊猫相遇的故事。然而,由于熊猫不是作为家畜的重要动物,也不是像老虎和熊那样因为有可能攻击人而受人关注的动物,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熊猫的信息非常稀少,并且不为人知。

不仅是在中国,在古代社会,书写文献、阅读文献的人只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民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像熊猫这样与人类没有直接接触的动物,被认为是在极其罕见的接触机会之后才有可能被记录下来的。正如前面提到的,熊猫的名字似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所以熊猫在不同的资料中以不同的形式描述,很难标准化,因此很难在文献中找到一个一致的熊猫形象。

现在研究者也把文献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名称,作为熊猫的指代来提示。在古代的中国文献中,对熊猫的称呼并不统一,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遵循这个原理,我们只要找到能够确认这些动物的名字都是指熊猫的记述就可以揭开古代中国是否存在熊猫之谜了。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4)

古代文献中的熊猫身影

文献中可以确定的一种生物是貘。在现存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记载着“貘”这个字。

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也就是说,貘这种生物类似熊,但却比熊来得更加的显黄、显黑,并且多出现在蜀地。这很当然的让人联想到这种黄黑色的貘熊是如今的大熊猫。不过,仅凭这些很难判定《说文解字》中的貘是熊猫。

另外一本堪称古代百科全书的汉代文献《尔雅》也提到了貘。

貘,白豹。——《尔雅·释兽第十八》

东晋文学家郭璞后来为《尔雅》撰写了注释。他在《貘》中增加了“似熊”、“黑白驳”、“舐食竹骨”等说明。这些特征很像是如今大熊猫的外表以及习性。也就是说,在3世纪前后,“貘”似乎是用来指代熊猫,这一点是可以确信的。

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貘音陌。——《尔雅》郭璞注

到了北宋,一位叫做邢昺(bǐng)(932年-1010年)的学者在《尔雅》中增添了注释。他对郭璞的笔记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其中在貘这一词字上,他参照其他文献,增添了诸如“似熊”、“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等等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郑樵(1104-1162年)也给《尔雅》加了注释。郑樵在记述中也大致沿袭了郭璞的注解:“似熊”、“黑白花纹”、“食竹”。

此外,南宋文人罗愿(1136年-1184年)还写了一本《尔雅翼》的书。这是一部古代非常专业的动植物词典,它收集了植物、树木、鸟兽、昆虫、鱼类等词语,并在其中加入了解释,可以看做是《尔雅》的继承。

罗愿在《尔雅翼》中对于貘的解释,大抵沿袭了《说文解字》中的说法,不过他加上了“今出建宁郡”的说明。在具体到貘的外观时,罗愿是这样写的。

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于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罗愿《尔雅翼》

可以看出,这种动物,毛是黑色的,胸口是白色的,这与如今的大熊猫外观如出一辙。虽然不知道罗愿自己有没有看到熊猫,但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在古代已经十分活跃了。而“貘”,应该就是古代人们称呼熊猫的词语。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5)

郭璞

熊猫会吃铜或者铁吗?

有一种说法是,从宋以后到明朝,“貘”作为指代现实中的熊猫的名称已经失去了作用。

我们回到郭璞的注释。其实,关于貘,郭璞记载道,貘不仅吃竹,还吃铁和铜。为什么人们认为貘会吃铜和铁呢?原因众说纷纭,总之,郭璞以及其后的注释中对于“貘”出现了“吃铜和铁”这一与现实中的熊猫不同的特征。

事实上,关于“蜀中有食铁珍兽”的信息,不仅在郭璞注中有记载,在3世纪的其他文献中也有多次的体现,可见这个貘是食铁兽的传说在3世纪就已经存在了。

现实中的熊猫应该是不吃铜或者铁的,古代熊猫“貘”具有“熊”“竹”“双色”等与现代熊猫相同的特征,虽然不知道“食铁”是在何时、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但在文献上可以清楚确认的最早的就是郭璞的注释。

如前文所述,郭璞的注释在后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后世基本上沿袭了郭璞的说法,认为“獏”是“像熊,两色,吃竹、铜、铁”的动物。

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吃铜和铁的特征的影响,这成为貘最重要的特征,出现了一些似乎淡化了与真正的熊猫相似的信息的说法,比如“吃竹子”和“黑白毛色”。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6)

例如,10世纪末北宋编撰的《太平广记》中,貘被描述为有两种颜色,即苍白(似黑似白),以及舔铁的习性。而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既没有出现“熊”也没有出现“竹”。

人们可以认为这种“貘”是现代的熊猫,因为它承接了郭璞的注释描述,哪怕只是部分描述,但即使这些关于貘信息已经将线索非常仔细的锁定到了熊猫,只要它已经脱离了真实的熊猫习性与信息,就应该被视为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将“貘”这种“蜀中食铁兽”看做是古人想象中的动物。

这里顺便提一下,在唐代编撰的故事集《酉阳杂俎》中出现过一种叫做“天铁熊”的动物。一些当代中国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只“舔铁熊”,或者换句话说,是一只“吃铁兽”。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可能是一种人们想象中的“吃铁的动物”,但名字中带“熊”的这种生物多少还留有熊猫的影子。

天铁熊,高宗时,加毗叶国献天铁熊,擒白象、狮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熊猫和马来貘混淆,变成想象中的动物

如今,一提到貘这种动物,人们会想到“食梦貘”(吃梦的动物),或者是马来貘等貘科动物。

马来貘本来是生活在现在缅甸南部到马来半岛的动物,据说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南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作品《貘屏赞并序》中写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

从任何角度看,貘都不是一只熊猫。它的鼻子像大象,尾巴像牛,这与我们现在称之为“貘 ”的马来貘更为接近。这样一来,白居易描述的貘就可能需要与熊猫有关的貘分开考虑。

也许,前文的郭璞先生所注释的“貘”不是指大熊猫,而是现代的马来貘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会用同样的字“貘”来表示呢?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7)

现代貘

这是我的推测,公元1世纪就有关于一种身体分为两个颜色的珍稀动物的信息。因此,目击到马来貘的人,或者是间接听到目击情报的人,看到马来貘的身体是黑、白两种颜色,就会想到“那就是貘”。

牛、马等身边的动物可以实际观察,其特征也广为人知,但与人类关系并不密切的动物的信息很难更新。那么,这种很难见到的动物的信息是如何传播的呢?如前所述,人们是可以从过去的权威书籍中收集到不为人知的动物的信息的。

但是,这种通过古人的信息得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混淆。“读文献、写文献的人”基本上是通过广泛阅读和比较文献资料来积累和整理信息的。其中,当他们得到“黑白两种颜色的珍稀动物”的信息时,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就是郭璞所说的‘貘’吧”。

当时能接触到文献的人并不知道有两种动物,即熊猫和马来貘,而只是从旧书中了解到“有一种动物叫貘,生活在深山里,身体分为两种颜色”。因此,就有了两个品种的貘,一个指的是熊猫,另一个指的是马来貘。

而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端倪。很容易想象,这两种实际上不同的动物会以某种方式相互混淆,以“貘”字为中介。

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就可以看到这种混淆。除了前文的貘与食铁兽的混淆之外,刚才介绍的白居易的《貘屏赞》引用了《山海经》一书的介绍:“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这一部分可以说混合了与郭璞的注释《貘》同样的内容。

白居易还写道,生于南方的貘,只吃铁,人们用铁来制造武器,用铜来制作佛像,以至于貘的食物都没有了,为此感到悲伤。由此可见,“食铜铁的貘”的虚构特征似乎与“马来貘”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8)

马来貘

结语

在这之后,也有不少记述将这两个系统的特征一并纳入其中。例如,宋代的陆佃在其著作《埤雅》中,貘被称为“似熊、象鼻犀目、黑白色、喜食铜铁及竹”。明代中医李时珍在其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将郭璞的注释和白居易关于“貘”的文字并列,另外还提到了陆佃的解释。李时珍赞同他们的说法,认为貘兼并熊猫与马来貘的特征。

换句话说,熊猫和马来貘的信息和传说,分别在文献中合并了。这就是与真正的熊猫和马来貘都不同的貘的诞生过程。此外,虽然我们只关注了貘“吃铁和铜”的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貘已经形成了各种更奇特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明代文学中的貘已经成为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与任何真实的动物没有关系。

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呢?古代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生物(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