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古往今来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重大主题。白居易、刘禹锡这些大诗人曾经在江南为官,他们徜徉于江南的山光水色之中,因此对江南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记得白居易写江南风光的诗词吧,他所说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时就流传很广,以致《忆江南》后来还演变成了词牌名。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1)

花间派词人韦庄在江南流连多年,最后不得不离开时,也是万分地舍不得,他说江南是适合居住养老的地方,如果万不得已要回北方老家,也要等到老了的时候,否则是要后悔断肠的。

杜牧是写绝句的高手,有一次他从宣州经江宁到扬州去,看到江南春天的景色,于是灵感来袭,产生了创作冲动,匆忙之间写出了有名的《江南春》绝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2)

千里莺啼绿映红,江南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辽阔上,一眼望不到边,一千里不足以说其大。这么广袤的土地,到处是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简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江南不是一律的平原,它既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曲径通幽,也有小桥流水。不经意间,你就可以看到那划着莲船的歌女,或穿着蓑衣的渔樵。

更为抢眼的是,那依水而建的村寨和临山而起的楼阁,它们屋顶或窗户上,花花绿绿的酒旗在迎风飘动。这不只是一种动态的美,而且那各色的美酒佳肴,还撩着行人的胃口。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3)

但是江南是富于变化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却是烟雨蒙蒙。晴有晴的意蕴,阴有阴的情调。正如诗人苏东坡诗里所说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杜牧路过南京一带,那是南朝宋齐梁陈的故都啊,当年是多么繁华。那时信奉佛教,庙宇林立。如今那些寺庙楼宇还在,它们立在风雨里,显得古朴而又迷茫。

杜牧说是四百八十座寺庙,恐怕还不止这个数,这里是为了方便入诗,不一定是实指。但写这些寺庙在风雨中的扑朔迷离,表达的是一种对江南的由衷爱慕之情。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4)

诗到这里结束了,但言尽而意不尽。根据前人的分析,这首诗有三种解析。一种是纯写景的诗,是赞美江南秀丽风光的,即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二种说这是一首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富贵如过眼烟云的诗。南朝当年多么繁华,可以说南京是温柔富贵之乡,仕宦贵族显赫一时。

但是正如苏东坡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了,一切都雨打风吹去,现在物是人非,仅仅只有这些寺庙还在,不过也是风雨飘摇了。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5)

第三种说法呢,说这是一首讽喻诗,是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表面是写南朝寺庙林立,实际上是讽刺唐朝统治者错误的佛教道教政策。

唐朝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几代皇帝都大力提倡佛教,造成大兴土木,僧人、寺院急剧增加。由于僧人及所用土地免除一切赋税,晚唐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我们知道韩愈曾经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他陈述了皇帝以至举国上下热衷佛事的弊端,指出既蛊惑人心、又挥霍资财。结果唐宪宗大怒,还是宰相裴度等人出面说情,才保住了韩愈的性命。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6)

唐武宗相信长生不老,又推行道教,用道教来打击佛教,这样在全国又兴起了灭佛运动。拆毁和没收寺庙,强令大量的僧尼还俗。

杜牧生活在晚唐的这一时期,又是作为朝廷或地方官员,他对这些都是亲身经历甚至是目睹的,因此他的《江南春》绝句,借古喻今确实是很有可能。

特别是从他的诗文风格来说,他是惯于写怀古题材的。他23岁就写了《阿房宫赋》,后来又有《过华清宫》、《题乌江亭》等咏史的诗歌,这些都证明他对历史题材的敏感性。

杜牧与诗仙关系(原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7)

总之,对于杜牧的《江南春》,事实上存在这么三个方面的解读。至于读者自己认为哪一种合适,这无关紧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到这里是恰当不过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