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外地戏迷的眼中,爱叫“倒好”似乎是天津戏迷身上的一个标签。

史料上记载的天津观众最经典“倒好”有两个,都是喊给“四大须生”的,一个是马连良,另一个则是谭富英,这两个倒好至今仍有天津戏迷津津乐道,仿佛是自己的一种荣光似的而颇为自得。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1)

天津中国大戏院外景

近年来坊间又有一种说法,说是于魁智曾在天津演出时因出错被天津观众喊过倒好,所以自那以后再也不敢来津演出,致于说天津戏迷还有什么其它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是有一些外地观众对于天津观众叫倒好非常不理解。甚至对天津戏迷产生了负面印象。

这里先说天津观众为什么要给马连良和谭富英叫倒好?

先说马连良的这个倒好。某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叶盛兰、马富禄演出《八大锤•断臂说书》,马连良饰演王佐,王佐因宋将难以战胜年仅十六岁的陆文龙,于是自断左臂,因此得以混入金营去策反陆文龙。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2)

天津中国大戏院外景

马连良饰演的王佐在一套导板回龙原版的唱腔后表演将左臂砍断,然后下场换装,准备再接演下面的戏。谁想,临上场前,跟包的一时疏忽错绑了右臂,马连良也大意没有发现,这就变成了上一场断的是左臂,待下一场变成右臂断了。

过去都说天津的戏不好唱,为何?因为天津的观众懂戏,这么大的失误怎么能逃过观众的眼睛,于是待马连良一出场观众席上便一片哗然,倒好跟着就起来了。

当时有文章马连良因此要跳河,我想这不是马连良的黑粉幸灾乐祸,看热闹不嫌事大起哄架秧子,便是个别戏迷的自嗨。

试想,大名鼎鼎的马连良怎能如此脆弱?一个倒好都承受不起,他如何在梨园行中混事由?马连良曾身负官司,这么大的冤枉也没听说马连良要怎样怎样,一个倒好又岂能能绊倒他?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3)

天津津湾大剧院

再说谭富英得的这个倒好。

某年,谭富英在天津演出《四郎探母》,“叫小番”这一句的嘎调没唱上去,天津观众也是不留情面地马上给倒好,这次失误给谭富英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以后在天津每演到此剧,一到这句嘎调便出问题,于是天津观众继续送倒好。

据剧评家丁秉鐩揭密,最后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和帮助,组织了四、五十人分散坐在剧场内不同的角落,待谭富英又一次演出此剧时,“叫小番”的嘎调尚未出口,便齐声叫好,使得谭富英自己为自己发挥得很好,于是心理障碍没有了,以后再在津演出,唱嘎调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可见,演员失误出错是因,观众叫倒好是果,问题还是出在演员身上。以下再说演员出错,观众叫倒好对不对?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4)

天津滨湖剧院

中国戏曲演出有两个与本文内容有关的特点,一是观众参与演员在舞台上的创造,二是当场评论。

观众在台下看戏怎么就参与台上演员的创造哪?简单说,戏曲表演具有虚拟、写意的特点,演员手拿一根马鞭代表骑马,这个需要得到观众认同,即台上虽然没马,但这匹马会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中,帮助演员补全了骑马的表演。同理,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在台上转一圈就等于跨越了万水千山,对此观众心领神会,这就是观众参与创造。

第二,戏曲艺术具有演员和观众互动的特点,当场评论,即时交流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古来传统。观众对于演员的表现可以马上做出反应,可以鼓掌,也可以叫“好”或叫“倒好”,这是在观看演出中都是允许的。

叫倒好并不是真的喊“倒好”这两个字,方式有多种,有喊“嗵”的,这个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中提到过;有指出演员缺陷的,如前两年北京某戏校的一个花旦演员在天津演出《哑女告状》时,台下有观众对她的吐字发音有意见,高声喊到“把嘴张开”;还有冷嘲热讽的,如天津青年京剧团某武生演员在一次演出关羽戏时,一时不慎,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脱手掉在台上,有观众随即高喊“砸脚面了吧”等等,(以下省略3千字[捂脸])。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5)

天津海河剧院

以上的内容在戏曲理论书籍中说的详细和专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不妨去看一看。

其实,不仅是戏曲演出,凡是剧场演出以及体育比赛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当场评论的方式和规矩不同而已。

叫“倒好”并非天津观众独有,其它地区的观众无一不是如此。先说两个当代的例子。

一是厉慧良在山东某地演出,也曾被当地观众叫过倒好。

再如,北京京剧院的某花旦演员在上海演出全部《玉堂春》,大概是因为时间过长的原因,《女起解》一折从苏三和崇公道出城赶路演起,结果因观众持续鼓噪无法进行下去,只得重打锣鼓另开张,再从头演起。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6)

天津大剧院外景

再说两个某地观众旧时所独有的当场评论方式的例子。

一个是某地观众看戏时会带上许多草鞋,当演员出错或对演员的表现不满就把草鞋扔上台,草鞋的多少代表着观众的不满意度程度,这是叫“倒好”方式的一个变形。

再一个是某地观众如果对戏班的演出水平满意就挂上一盏红灯,红灯越多,说明观众的满意度越大,这是叫“好”方式的一个变形。

所以说,看戏叫好或叫倒好是约定俗成的古来传统,在理论上与实际中都是符合情理的。当然叫倒好也是有规矩的,不能扰乱剧场秩序。

如今的观众已经是非常宽容了。笔者生活在天津,在我看戏的经历中,台上演员出错的不少,但观众叫倒好的次数却不多,可以说很少见。可以这么说,天津观众有胡乱喊好的,却没有乱叫倒好的,倒好基本都是喊给那些演出不专心或是功夫不到家上台穷对付的演员的。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7)

天津大剧院外景

而如今乱“叫好”的倒是很普遍(此处不便举例),以致于《红灯记》李铁梅的饰演者刘长瑜在公开场合气愤难耐地进行批评这种不良现象。

笔者有一次看王英会演出《清风亭》,邻座的一个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不停的叫好,王英会唱一句,他就叫一个好,这种叫好整个就是一个搅戏,观众烦,估计演员也会烦。

别看天津观众无论你是多大的角儿,舞台上出了错都不给面子叫倒好,但也不是演员一出错就一定给倒好的。

天津一青年演员演出《天女散花》片段,在表演绸舞时有一个地方少做了一个动作,估计是忘了,因此在从绸子中间穿过时总是踩到绸带,这个演员很敬业,她没有像有的演员那样不再做这个动作了,而是又重新表演了两次,结果也还是踩到了绸带,直到第四次才做好。

在这个过程中全场的观众一直都是安安静静的,不仅没有一个喊倒好的,每次她失误后下场,都用掌声鼓励她,待她圆满地完成这个动作后,更是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和安慰台上的演员。

演员谢幕时,观众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感动的演员难耐激动的情绪,鞠躬时久久没抬起身。这就是通情达理、关爱青年演员的天津戏迷。

再说一个例子,王平,史依弘,杨赤,石晓亮曾联袂演出京剧《野猪林》,在林冲夫妻分别那场,史依弘一上场腰包就出问题,整场都没处理好,对表演亦有些影响,但是没人叫倒好,因为服装、盔头出问题不是演员的错,因此,不喊倒好是说明天津的观众懂戏啊!

戏迷和票友有什么区别(为天津戏迷一辩一一试论观众看戏叫)(8)

天津中华剧院

另外关于于魁智不敢来津演出一说,我觉得是天津观众对他长期没来天津演出不满的一种表示。

这些年各地院团、一些名角又有多少来天津演出过哪?只说中国家京剧院,我的印象多年没来过天津营业演出了,近几年张建国倒是来津演出过几场,但基本都是为顶缺救场而来,他自己的团也同样多年没到天津演出了。即便有些著名演员来津演出大多也是受邀前来,他们所在的院团也是多年没来了。

那为何单单挑出于魁智来说事?这还不是想看他的表演吗!不然又何必这么想着他,叨咕着他呢?褒贬是买主嘛!

总之,天津的观众有乱叫“好”的,却没有乱叫“倒好”的,即使喊倒好也绝不会喊错地方,因为天津人懂戏,因为天津人待人热情,不欺生,不排外,讲里讲面不做无理的事,与一些人想像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注: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