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洛阳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代女皇武则天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非常气派的"七天建筑"。
所谓"七天建筑",指的是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的七个天字建筑,分别为:天阙(伊阙)、天街(定鼎门大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都城"颂德"纪念碑)、天宫(明堂)、天堂。
这七个天字建筑分别对应天上的七个星座,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如今,这七个天字建筑先后进行了保护复原,有的也已经对外开放。
而其中,应天门遗址建筑的保护展示工程还尚在进行中。但近期,有不少消息称,应天门遗址层以及南北广场将在牡丹文化节前对外开放,让很多洛阳人倍加期待!
这是因为,应天门是洛阳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的城门,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门"。
应天门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修建,是隋唐洛阳城紫微宫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时期,共500多年,是由一座门楼、垛楼、东西阙楼以及相互之间的廊庑构成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
在隋代时,应天门叫做"天门",到了神龙元年(705年),为了避武则天的名讳,就改成了"应天门"。
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庆典、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北京午门。据了解,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都是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
据记载,应天门城门东西宽130米以上,与北京紫禁城午门差不多,但将近是天安门进深的2倍。
两侧阙台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计算,大约高35.28米,比北京天安门还高(北京天安门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
应天门为双向三出阙,两侧加起来共有六阙;此外,城楼上还有两重观。而"三出阙"、"两重观"则是中国古代城门正门的最高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享受。
应天门的建筑形制对后世的都城建筑具有深远影响,据说,后世的东京宣德门、中都应天门、大都崇天门、南京午门、中都午门、北京午门都是按照应天门的模板建造的,但规模都不及应天门。可见,应天门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6年,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从外部来看,整个工程为仿唐代官式宫廷建筑风格,主要由台基、城楼、朵楼、阙楼、飞廊、连廊等组成,主体为钢框架结构。其中,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区。
如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初具规模,而在正式开放之后,游客则可以入内参观,并登高俯瞰洛阳城。而等整个工程全部结束之后,这必将是洛阳的一个新地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