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始建于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灭亡,历经289年,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经过千年的历史变革,又何以得见大唐的盛世景象呢?曾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中展示的乾陵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惊世震俗,仿佛向置身千年之后的人们,再现了那座传奇的旷世之都。

,乾陵文物知多少, 第十五期---- 阙楼仪仗图(1)

  《阙楼仪仗图》出土于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绘于墓道东、西壁。画面描绘的是唐代高大宏伟的皇家建筑三出阙楼和威风凛凛的三军仪仗,场面恢宏,气势雄伟。

,乾陵文物知多少, 第十五期---- 阙楼仪仗图(2)

  壁画中的阙楼为三出阙,也叫母子阙,一道母阙两道子阙组成。阙,《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同“缺”,意思是没有门扇的大门。后来对阙的解释是古代帝王宫殿大门之外两个对称的台子,也成为宫殿前标志性建筑。最早的阙是单出阙,后来演变到双出阙,逐渐形成最高等级的三出阙,是古代帝王专用。阙楼分屋顶、屋身、平座和墩台四个部分。屋顶为庑殿式结构,是唐代最高等级,在屋脊两端装饰鸱尾。鸱尾是一种瑞兽,有辟除火灾的意思。屋顶为深红色琉璃瓦建筑,四周出檐深远,斗拱比例也比较大,这样使得整个阙楼显得更加气魄宏伟。而如此高大的建筑工程却不使用一颗钉子,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妙绝伦所在。屋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有回廊环绕,整体颜色为亮丽的红色。屋身的主要连接点处以贴金铜饰件装饰,使得整座阙楼气势凌人。平座,指暗层,它是为了增加房屋的整体性,也有抗震的功能。《阙楼仪仗图》平座层都带有柱子,与众不同。墩台为砖土石结构,中间用长方形砖砌成梯形,周围以忍东蔓草花纹做装饰。这样的砖土结构不仅保证了它的稳定性,而且让朴素的褐色墩台花俏了几分。

,乾陵文物知多少, 第十五期---- 阙楼仪仗图(3)

  阙楼后面是排列有序、阵容庞大的仪仗队,东壁104人,西壁92人,共196人。仪仗队由骑马卫队、步行卫队、车队三部分组成。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物的姿态神情各不相同。首先,是步行仪仗队。有的穿着绯色衣服,有的则是绿色,穿着这些服色的人基本上都处于中间位置,身份地位相对较高。着绯色衣服的是四五品官员,腰间佩银鱼袋,鱼袋内装的是鱼符。武则天时期也装过龟符,象征官员身份。绿色为六七品,没有鱼袋,腰间配刀、弓和胡禄。胡禄,是一种藏矢器具,即带有底盖和顶盖的箭囊。传统箭囊使用之后,要一根一组或两根一组收插。而带底盖的胡禄,只需将箭一并装入即可,体积较小且不会伤到箭上的羽毛,便于运输。图中人物手持的旒旗,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长幡、幡子。古时候还要在上面写上逝者的官衔和姓名,且会有狮、豹、虎等动物。下来是骑马卫队,还有十几名侍臣,有的执伞,有的执圆扇,还有的执羽毛长扇。圆扇和长扇都是有羽毛和金饰,是皇帝的仪仗器具。羽毛长扇就是鸱尾长扇,形状与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的鸱尾长扇完全相同。接下来就是车队,车队总共有三架车马,所画的车架应是金辂车,是太子级别。但仪仗却属皇帝级别,与三出阙楼一样,均是太子号墓为陵的特殊礼遇。

,乾陵文物知多少, 第十五期---- 阙楼仪仗图(4)

  这幅壁画的每一笔,每一抹色彩,每一个人物,每一座阙楼都是大唐盛世最真实的图像记忆。一幅画,两面墙,承载了一个璀璨夺目的时代。千年之后,它依然熠熠生辉。

来源:乾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