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网讯 9月11日下午,潘集区芦集镇戴庙村村部门前掌声和笑声不断,村民们自己搬着板凳,津津有味地聚集在一起。潘集区扶贫办与潘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联合创作的现代推剧《陶七脱贫》在这里进行了首场演出,这也是潘集区首部主创人员均是本土作家的现代推剧。

安徽推剧合集赏析全部(淮南本土原创现代推剧陶七脱贫成功首演)(1)

小剧本反映大题材

《陶七脱贫》由王运超、苏登芬、陈多清创作,讲述的是一位溜街转巷卖凉粉、爱喝酒又懒惰的农民“陶七”,因其妻子玉兰患慢性病致贫,家庭成了村里的扶贫对象,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葛队长”、扶贫专干“晓杨”多次上门走访,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并实施精准帮扶,从而立志自主发展并脱贫的故事。

安徽推剧合集赏析全部(淮南本土原创现代推剧陶七脱贫成功首演)(2)

剧情中,扶贫工作队为陶七家联系自主发展小额贷款新建蔬菜大棚,并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在大雪之夜,扶贫干部冒着严寒为陶七家清扫大棚积雪,最终使大棚避免倒塌,保住了扶贫成果,让陶七、玉兰夫妇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决定改头换面,不做懒汉,要自主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

《陶七脱贫》剧本紧扣当前精准脱贫时代背景,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符合大众审美观。剧情反转曲折、轻松活泼,唱词格调高雅、自然流畅,用沿淮群众喜爱的推剧唱腔,让观众喜闻乐见,在享受传统戏剧的文化魅力中感悟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

表演过程中,真实生动的剧情,以及演员们接地气的唱腔和表演方式,都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玉兰”的扮演者曹红梅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演出的过程中,自己就先学习了扶贫知识,深入了解后,才能够更加生动地表演,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

奏出“智志双扶”新乐章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潘集区在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效探索文化扶贫工作,坚持以文化引领促“智志双扶”。区委、区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本土作家挖掘扶贫领域典型事例,创作文艺作品,以扶贫一线故事为创作素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淮南地方戏《扶贫书记》、《陶七脱贫》等推剧,并组织剧团深入贫困村逐村巡演。

同时,还组建由优秀驻村工作队长、村党组织书记、脱贫致富贫困户组成的脱贫攻坚宣讲报告团,在全区巡回宣讲。巡演及宣讲活动,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以文化的力量传播到全区贫困群众心中,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及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激情,涌现出了诸如抱团取暖的夹沟镇华李、刘集、陈集、转塘4个村的扶贫产业“互动会”,贺疃镇古路岗村贫困户关廷春身残志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一批“智志双扶”的典型事例。

主创人员苏登芬介绍道,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入村民生活,希望创作出生动的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王运超则表示,文艺不仅可以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上的“轻骑兵”,它甚至有着其它的扶贫方式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它播下的是种子,是希望,是艺术梦;真正让贫困户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这才是文艺扶贫的价值。”

图一:演出剧照

图二: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记者 付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