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局限,大人被局限在社会网里,小孩子却拥抱着整个世界。
——全球经典畅销书《小王子》
我依然还记得初看电影《八佰》时的心情,沉重、悲伤,还有热泪盈眶。
那天下午,我踏出影院的时候,留意到很多人的眼角都有泪水冲过的痕迹,这个重大发现使我心里稍有宽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哭”了。
然而令我愤恨的是,有人却笑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写了一篇观后感,有人留言说“在电影院的时候,一个一个往下跳同归于尽的那个片段,居然有人笑的出来,真想上去打一顿”。
我看过多篇八佰相关文章,发现都有类似“有人笑了”的评论。当时给我气的简直不行,能骂的话都拿来骂了,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不知羞耻的人?
紧接着了解到,原来,在八佰影院里笑的人是“小孩子” 。但是我仍不能原谅他们,我认为看“英雄们为国捐躯”的电影,不送上掌声就算是错,笑更是意味着“犯罪”。
当时的我像是被八佰下了蛊毒,“胡乱”将电影与其他划等号,现在想来,的确可怕。人在情绪里的想法真的是相当的固执,发言也会走极端。
至于我是怎样解毒的,全托了网友们的福,因为你们刺耳的争吵声,和极端的争论,让我恍然大悟——当我们在讨论八佰的时候,在讨论什么?
不过一部电影罢了!
01、骑虎难下的八佰,影片类型的争议我写有八佰电影观后感,取名《八佰是一部最不像战争片的战争片》,本意是想说八佰在我看过的电影当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部战争片,因为它是没有胜利的“战争片”。
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们以前看过没有胜利只是失败的电影吗?《集结号》、《红海行动》等战争片经典,自然也是有牺牲有失败,但最后的结局不似八佰这般让人忧伤。
更别提《地道战》等让人鸡血十足的电影了,胜利的快感让人不由自主的哼唱主题曲“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
而且,这部不像战争片却更似战争片的八佰,还似一部“爱果”教育片。从文章作者到读者的留言,流出的浓厚的“爱果情怀”,汇成了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说是历史片,也是毫无疑问。根据80多年前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再加点艺术手段拍成电影——历史片的称谓没毛病,或者你说是纪录片也行得通!
当然了,我之所以说八佰的标签多,很难统一,并不是对八佰有争议,而是对八佰受到的争议的反击——八佰不应该因“电影类型片”的归属而受到非议。
八佰电影的类型,从一开始就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因为它贴的历史战争片的标签而成为了把柄。
“历史?怕是乱编的吧,篡改历史真煽情…”
其实,八佰电影的标签,和明星艺人们的人设是一个道理,只要不喜欢,都可以拿来喷;只要标签人设有一点不符合的漏洞,必是一群落井下石人的狂欢!
但是,八佰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02、影院外成年人的争吵,和影院内孩童的魔力笑声一场电影引起如此强烈的讨论和争吵,票房破20亿的八佰应该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没做好准备的人是我。
我从一开始十分支持八佰,到现在逐渐佛系。看八佰的情绪过后,我依然很理性,甚至,我觉得影院里那个小孩的笑声,我也不会骂了!
相反,那孩童的笑声似一股清流,冲刷着大人们污浊的言语,让一切争吵都变得不再有意义。因为,八佰只是一场电影而已。
电影的“娱乐”性质,小孩子死死地记在心里,大人们却全忘记了。
小孩子还不知“生与死”,“国”与“家”;大人们知道了又有什么用?这边忙着“吵架”,那边忙着批判“小孩子”的无知——“这谁家的孩子,要是我家的,非打断他的腿不可!”
大人们的争吵,集中在八佰与“爱果”的话题上。一边说,八佰整改了“历史”,亵渎了“历史”,这是极大的不尊重,靠煽动“爱果情绪”来制造一场商业片,实在是太可耻;
另一边说,大意是“这么一篇有爱果情怀的电影你都能诋毁,你还能干什么呢?”
就这样,支持八佰与否变成了“爱果与否”的大争论,大人们也真是太可爱了。这是爱吵架的孩子长大了吧?
另外,两边争吵的人可千万不要把八佰胡乱划等号,支不支持八佰与“爱果”是没有一分钱关系的。
其实,在网络上争吵是极其无意义的一件事。你不可能说服对方,只能拿自己很主观的观点压迫对方,吵来吵去,最后不如让孩子的魔力笑声提醒你们一下,“喂,吵什么吵,拜托,这只是一场电影而已,别牵连别的!”
争吵没有意义,你改变不了我,我也不会听你的!
有时候,孩子永远能给大人上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