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观潮》

苏轼观潮三首诗 心中那样的山那样的潮(1)

明珠从河蚌中剖出以后,就不会甘于被深藏。金子从黄沙里淘出来以后,就不会甘于被沉埋。风筝飞了一遭之后,就不会甘于岑寂。鸟儿会飞以后,一生都不会停息。知道了风形成的原理,见了风,则殊觉无味。知道了天空的星星不过是其他的星体,对他们再也没有了想象。知道了日夜交替,四季循环运行的原理,从那以后,只觉得机械、单调而乏味。有时候无知更好,有了知识,反而把原本美好的一切都破坏了,而且再也回不去。

人生最好的阶段,则是懵懂的幼儿时期。那时没有多少知识,一味沉浸于快乐而已,没有更多忧虑。及长了知识,受了成人社会风气的渐染,再也不能纯粹起来。珍贵的纯真没有了,也不能再沉浸于简单的快乐。于是变得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开始不断地争竞攫取。得而喜,失而悲,喜不过是几个瞬间,悲则是常态。人生如朝露,自苦如此,也而执迷不悟!

苏轼观潮三首诗 心中那样的山那样的潮(2)

我不知道万事万物的运转都是什么道理?不知道是不是设定好的,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去那样执行?及至读了苏轼的这首《观潮》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首诗一读便知包含深层的人生哲理,至于能悟多深,那要看自己的见识及聪颖程度。苏轼讲他的,我悟我的,忽然有不同,各得自己的心而已。诗中奇处,在于一前一后有两句完全相同的话语:"庐山烟雨浙江潮"。一样的话语,所包含的意思却大不相同。

前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当然不止是实际意义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也包括一切人生中心心念念想得到或追逐的东西。不同的人所想要的不同,所谓"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各有所欲。没有得到的时候,则"千般恨不消",心里永远念将着,渴盼有朝一日能得偿所愿,就算为之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

苏轼观潮三首诗 心中那样的山那样的潮(3)

末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则是得偿所愿以后,看到一生所心心念念的东西,一旦摆在眼前,可把可玩,顿时没了兴致,变得没意趣,即如人们平时所说的"高处不胜寒"、"成功后的落寞空虚"。"浙江烟雨"、"浙江潮",已经在面前了,并非不盛丽,并非不雄壮,但是总觉得没有昔日想象中的美好。摆在面前,一览无余,也就是那样,昔日美好的联想也瞬间消失不见。从今以后,脑海中只保留眼前的形状,此时的感受。从此,它们也不再是心心念念的东西,在心中的分量也变轻了。

没有时,何尝不是更美妙,只是当时不知。得到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失去。没有时好像比拥有时,感觉更真实。拥有后,看着它们,不过也就那样。好像昔日的渴盼的心,花费的那么多精力,竟有些不值得。我宁愿只是渴盼,而从来没有到得眼前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