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不禁思考有这么多兄弟姐妹是怎样的体验,如果我后面能有幸写到九子夺嫡那也是很刺激,所以兄弟多了也是种甜蜜的负担。

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第一位大汉——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皇太极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都是天字辈的年号,其雄心大略可见一斑,也可以说是野心很大,一直想要入关夺取明朝的政权。同时,皇太极也是一位政治手腕和军事战略配得上政治抱负的人。在继位之后,大刀阔斧搞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战略上没有急于攻明,而是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战术上建造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当然,皇太极的用兵手段也极其狠毒,离间计除掉了明朝大将袁崇焕。(这里真的心疼袁崇焕)

在崇德元年(1636年),45岁的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7年后,即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享年52岁。

就是这样一位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清朝第一位皇帝,别人都关心他飞得高不高,而我受当年电视剧“姑父的诱惑”,不对是《山河恋之美人无泪》的影响,很是好奇他和海兰珠的传奇故事。

所以我就去查资料啊,以下大部分时间线来源于百科历史野史书籍……但看起来真是让人着迷

海兰珠与皇太极怎么在一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1)

1.高龄出嫁、身世成谜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26岁入宫嫁给了时年43岁的皇太极。26岁在也可以算晚婚年龄了,更何况是在豆蔻年华就婚配的古代就更不用说,她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在15岁就嫁给了皇太极,有意思的是,她的亲妹妹即后面大家家喻户晓的孝庄文皇后13岁也嫁给了皇太极。所以,这个年纪出嫁的海兰珠,大家一定很好奇,她之前是否有婚配、前夫是谁,但完全没有资料可考。

一种猜测是海兰珠之前有段“不光彩”的历史,曾经嫁过人,不巧丈夫早亡,成为寡妇的海兰珠常常遭到族人非议其“克夫”。后面皇太极看上了貌美的海兰珠,改名赐姓。可参考《甄嬛传》甄嬛回宫的剧情:雍正帝为了让熹贵妃荣耀回宫,改汉军旗为满军旗,赐大姓钮钴禄氏,改其愤然离宫为为国祈福,改22岁的年纪为32岁以便赐皇子一位。

皇太极也有可能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抹掉了海兰珠26岁之前不开心的过往,不允许任何有文字资料的记载,甚至可能也为她改了名字。

但我比较偏向后面一种猜测,海兰珠之前有过一段婚姻,不过不巧先夫早亡,但嫁给皇太极主要也是政治联姻。

姑侄三人的母家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的大姓,而皇太极原在的部落是后金,都是草原上的兄弟,当然是选择结盟。而蒙古部落也看到了后金的野心和实力,极力想维护双方的关系,先是嫁过去了姑姑哲哲,但哲哲嫁过去11年,仅育有2女,膝下无子。这对于极其重视儿子的满族皇太极来说,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过不去。为巩固满蒙联姻,蒙古族又赶紧把哲哲的侄女孝庄嫁过去了。很奇怪的是,孝庄嫁过去的9年间,姑姑哲哲又生了1个女儿,而自己也生了3个女儿。这个感觉被“诅咒”一般的家族,联姻20年,嫁过去姑侄2人,却生了6个女儿,而彼时已经43岁的皇太极膝下仅有3位生养下来的皇子,这期间,皇太极为进一步争取蒙古盟军还迎娶了蒙古另一个部落的2个女子。为稳固家族地位,博尔济吉特家族想着把26岁但依然貌美的海兰珠嫁过去……

但为什么会送26岁的海兰珠出嫁?博尔济吉特氏就没有其他适龄的女子了吗?怎么会,游牧民族最不缺的就是子孙了。还是那句话,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海兰珠与皇太极怎么在一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2)

据传,海兰珠颇具江南女子温婉的气质,白皙娇嫩,妩媚动人甚至懂一些汉人文化,是个美丽的文艺女青年。巧了,皇太极是他众多兄弟里唯一一个识字的,,非常喜欢读书,所猎甚广。在和皇太极的初次见面是皇太极的弟弟迎娶哲哲的亲妹妹的婚礼现场,这么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且不说旁系关系,直系关系,皇太极即是海兰珠的姑父又是妹夫,大型宴会现场自然要碰面。

更何况,英雄、美女、篝火、美酒,这样的场景总要发生点什么才可以不算辜负。那一年他42岁,是草原上人人敬畏的大英雄,那一年她25岁,兼具少女和熟女气质的绝佳年龄。电光火石的初见,已然是电流直击心脏感觉此生圆满,仿佛遇到前世命定的心动,犹如春风拂过泸沽湖,春雨浸润九寨沟。

大概也是因为这次初见,皇太极对25岁的海兰珠印象深刻,博尔济吉特氏顺水推舟,不到1年的时间就将海兰珠嫁过去了。同时,可能因为26岁之前的的一些经历,使得海兰珠不似其他妃嫔的强势,柔弱又可怜,这可能也是激发了皇太极这个征战沙场的英雄的保护欲。他的妃嫔大多善骑,性子也刚烈一些,善骑射而且会弄墨的少,皇太极已经娶了太多各个部落贵族的公主,海兰珠的出现恰似一堆红玫瑰里的白月光。她温顺、乖巧,重要的是她美貌她喜欢仰视他,皇太极自然把海兰珠奉为掌上珠。但爱情这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讲,喜欢就是喜欢,这些原因都是后来的我们去猜测的。很奇怪,有的人认定了某个人就像是三生石上早已刻好的名字,一见钟情是有的,更难得的是激情过后还能维持初恋般的热度。

2.琴瑟和鸣、厚爱独宠

嫁过去之后海兰珠作为侧福晋期间,两人夫妻和睦,一起研习汉人文化,一起围场狩猎。这时候的战事没有那么繁忙,所以夫妻感情随着时间的积累,日渐深厚。这2年皇太极又迎来了2位公主,始终无皇子出生。然后皇太极开始定国号“清”,这时候他开始想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去管理前朝和后宫,而不是一个部落,所以他开始学习明朝的封妃。哲哲自然是皇后,毕竟在联姻之初为了是博尔济吉特部吃下定心丸,皇太极发誓永不抛弃哲哲。但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宸妃”,为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哲哲。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百度百科的解释,你能想象这个字的贵重。如果皇帝是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太极应该是想要海兰珠也享受帝王的长寿,一直陪伴下去,所以拿皇帝的封号去封妃。

赐海兰珠居住的东宫赐名“关雎宫”,大家都知道《诗经》的开篇就是关雎,多被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也有学者解释为周康王夫人为其君王选贤妃的诗篇,没错,海兰珠就是那个皇太极要找的贤妃。不能许你做皇后,那就是仅次于皇后的那个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你。《关雎》注释“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如果皇太极又写日记的习惯估计也会很煽情吧,“我愿为你放弃戎马刀剑,为你写诗为你静止,为你做不可能的事,为你我学会弹琴写词……”

封宸妃后海兰珠怀孕了,皇太极也极其重视这胎,自己已经45岁了,他的长子已经28岁了,然而另外2个儿子还未成年。宫中多年没有新生皇子的好消息,让他有些担忧,希望这个自己所珍爱的宸妃可以为其诞下1子,打破厄运。皇太极亲自找太医为海兰珠诊治,尽心呵护,在海兰珠临盆前夕有两位庶妃已诞下皇子两位,但丝毫不减皇太极对海兰珠及腹中胎儿的宠爱,他已经规划好了,将来要带着皇子去骑马射箭,去拓土开疆,教育皇子善待自己的母亲,也是他心中的妻子。

他和宸妃在对未来的美好规划中,终于29岁的宸妃诞下了皇八子,这下,博尔济吉特家族迎来了和满族联姻23年来的第一个皇子,终于高兴了,但还能有皇太极高兴吗?好巧不巧,皇太极也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心爱的姑娘又给自己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也是排行老八,皇太极觉得这是天意,立即决定决定大赦天下,这是太子才有的无上光荣,看来皇太极已经起了立储的心思了。皇太极一生育有11个皇子,14个公主,却独有这一次大赦。

据记载,皇八子诞生之庆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一时间,盛京城内热闹无比。此时的皇太极,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得意之极。此时的宸妃,宠冠后宫,又有皇子傍身,一时也是风光无两。两人开始向往以后的美好时光…

3.悲痛欲绝 天人永隔

皇太极一直和宸妃商量着要给这个孩子取什么名字好呢?皇太极想好了又否决,想好了又否决掉。海兰珠总在他身旁,微笑的看着他,她总是仰慕的看着自己的夫君,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她是个小女人,她只期盼可以相夫教子,安稳的度过一生。但天不遂人愿,皇八子不足半岁就夭折了,还没来得及取名字。皇太极为之伤心不已,宸妃当然更伤痛,郁郁寡欢,她以为上天开始眷顾她了,给了她一个真心待她的爱人,又赐给她一个可爱的儿子,她以为她可以打破过往的流言蜚语,但老天爷似乎只是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宸妃终究是受三纲五常教育的女人,在皇太极的保护下外人虽不敢当面言“克夫克子”之类的闲话,但总有居心叵测的人时常挑起这样的话题传到宸妃的耳中,宫中也流言四起。

海兰珠也因各种忧思郁郁寡欢,初以为是小病,皇太极以为调养数月就可以好,作为一个男人,他不停地安慰妻子,没关系的,以后他们还会有孩子的。等他下次归宫,他一定好好陪着宸妃去围场散散心,去湖边看看星星,去大草原看雪。

皇太极继续开疆拓土,自然常年在军中,战事越吃紧,越是很少回到宫中。走后不久,宸妃的妹妹孝庄诞下皇九子,福临。宸妃看望福临时,不免想起自己新丧的皇八子,那孩子的命为何和自己一样苦,还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呢。她本身不是内心强大的女子,但皇太极也不喜欢内心强大的女子,宸妃生性柔弱,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弱,时常想起坎坷的前半身和皇八子的早殇,每每不能自已,又念皇太极征战在外,亦为其忧心忡忡,郁郁成疾。

在皇太极不常在宫中的这3年,这3年仅育有1子。侧面证明了这期间他真的很少有机会在宫中。第4年秋天,皇太极正在与明朝军队进行激烈的锦州决战,盛京使节惶惶来报“关雎宫宸妃有疾”,于是,“太宗方伐明,闻妃而返”皇太极立即召集诸将令他们留下固守,安排好战略部署后,自己于次日凌晨即启驾返还盛京。

一路行色匆匆,恨不得立即赶回盛京,但路上使节又报,“关雎宫宸妃病笃”,皇太极心里着急万分,日夜兼程,脑海中不断浮现宸妃柔弱的倩影和举案齐眉的时光,手上的马鞭亦不曾停歇。

但翌日,使节又报,“关雎宫宸妃薨”,皇太极当即昏死了过去。此后更是悲痛欲绝,几次酒醒几度昏迷,始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古来明君,皆不可过度为情所困,皇后和大臣开始纷纷谏言,“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皇太极也自责说:“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皇太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老子努尔哈赤过世的时候,也未曾有如此伤心,如今这番为了一个女人这样哭哭啼啼,真不成体统。

他唯有逼迫自己振作起来,但挚爱的音容笑貌仍令他难以忘怀。宸妃死时3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怎么能让人不心痛。红颜薄命,天不假年,皇太极即使贵为天子,也别无他法,所能做的,只有寄托哀思。他为宸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奠。在此后的岁月里,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能想到的祭祀,皇太极都祭奠了一遍,还有一篇篇文辞典雅、庄重的祭文,不管是他写的还是借文人骚客之手,难得的是这份心思。就这样,让宸妃去世后还享有无限哀荣,但这也始终无法排解皇帝的哀思。

纵使皇太极拿了6个字来给宸妃谥号——“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朝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了,而且是元妃,第一个妃子,更有嫡妻的意思,不管外人如何想,皇太极至始至终都把宸妃当自己的妻子。“本想与你一同万岁,不曾想你先朕而去。朕不能封你为皇后,但求死能够同穴。他们说盛京城外五里之地是风水宝地,也好,朕每次去狩猎都可以去看看你。” 此后,皇太极几乎每次射猎时,都要有意无意地经过宸妃的墓地,哭祭良久。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天子,奈何情深缘浅,现在到了伤心的时候。

宸妃去世后不到1年,明朝率军大将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后降清。应该是天大的好事,可是皇太极却未出席赐宴,理由是,“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受降宴请是一个天子接受投诚该有的诚意,不出席是作为一个丈夫对妻子不渝爱情的无限哀悼。

但“海兰珠,你知道啊,总有些人质疑朕对你的感情,他们居然敢在你的丧期,公然奏乐,没心肝的东西!”据史料记载,在海兰珠的丧期私自作乐遭受处罚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更有没收家产、罚银、鞭笞等处罚。

皇太极觉得身边看似很多人,自己却形单影只,佳人驾返瑶池,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此后不到1年的时间,皇太极也撒手人寰,追随海兰珠的步伐去了。

关雎宫里似乎又回荡起7年前的声音,皇太极对伏在膝上的宸妃念道,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汗,这辈子遇见你是海兰珠这不幸一生里唯一的幸运。”

“海兰珠啊,你看天边的那朵云,像极了你的微笑,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早点遇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