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花蕾路甜园甜品店前,人头攒动。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

“阿婆过来了”、“阿婆来了”。一阵喧闹声后,83岁的陈桂珍踱步入甜品店,系上围裙,微笑看着众人。人们都在排队,等着尝她亲手做的牛杂。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2)

阿婆亲自“坐镇”

场面还是一如以往那样“火爆”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3)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4)

此前,由于年事已高

阿婆陈桂珍不常摆摊

阿婆牛杂谢幕的前奏已经响起

但如今——

阿婆牛杂开固定档了!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5)

然而,这也代表着:

一代代广州人

在巷里吃阿婆牛杂,

终将成为我们大家的记忆!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6)

那么,这位“网红”阿婆

到底是谁呢?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7)

在芳村陆居路的巷口,退休的她用小推车卖了30年牛杂,碗碗品类丰富、味道浓厚,她年事已高不常摆摊,但一旦摆摊必定大排长龙,一门好手艺让她成了传奇,即便她四个月不摆摊,也不断有人寻觅她的踪迹。

如今,她告别了小推车,来到这家甜品店卖牛杂,因为她把技艺传承给这家甜品店,传承意味着延续,也意味着结束。

在与牛杂打交道的三十年

比起烹饪美食的技艺

她却更看重三样东西:

“尊严”、“人品”和“淡泊”

她的喜怒哀乐都与三者有关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8)

尊严:一生坚持自力更生

正被拆迁改造陆居路,处处断垣残壁,“阿婆牛杂”只能另寻地方经营。

有人说,阿婆牛杂的情怀,不仅在牛杂的美味,石板路的小巷子、略显简陋的小推车,都能让人找到儿时的回忆。

如今陈桂珍来此甜品店卖牛杂,不仅空间发生了变化,时间也固定从下午3时到下午5时,不像此前那般随性。只要她出现,依旧大排长龙。原来她本人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

4月8日下午,甜品店前,牛杂在锅里热气腾腾,陈桂珍低头神情专注的看着锅里,抬头略带微笑的看着长队。

身旁几个年轻人在帮忙分装、剪裁牛杂,陈桂珍还是尽量亲力亲为,并不断指导几个后生操作方法。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9)

牛杂没有超过两小时就卖光,店里伙计大声吆喝着“卖完了,别排队啦!”。

很多食客却还排队,要买带着汤汁的鱼蛋和生菜。站立一小时以上的阿婆疲惫的坐在凳子上,面容欣慰。

休息半小时后,甜品店的老板阿新把陈桂珍接送回家。陈桂珍说:“这样挺好,两小时就卖完,不必那么辛苦了。”

换作以前,所有的繁琐工序,她一人操持,却需要一周的时间。

周一凌晨出门买原材料;周二买香料、柱侯酱、黄糖之类的配料;周三用白醋、糖和番茄辣酱配制酱料,周四烹煮;周五分拣;周六配些韭菜、肉丸、萝卜。到周日上午正式推车出档,再花半天才能卖完。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0)

“年纪大了,说身体好是骗人的,有些工序没法亲力亲为,凌晨买原材料,都是交给后生仔来做的。“陈桂珍说,做了三十年牛杂,越感力不从心,她在这家甜品店卖牛杂,怕的是以后来得时间会越来越少。“我不会完全跟着做下去了,有精神就来一下吧。”

时光流逝,”阿婆“牛杂由此开启了谢幕的前奏,回想30年前,陈桂珍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与牛杂本无缘。

在50岁退休后,为了补贴家中开支,她不得不另寻生计。”幸得一位贵人,教我做牛杂,三十年来,多么辛苦都忍受过来了。“

牛杂摊前如今门庭若市,但生意起步阶段,阿婆也面对着一天都卖不完的境遇,骑着小车四处奔走。“人家做得,我便做得“,她说道。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1)

很多人觉得陈桂珍如此年纪还出来做生意,无非是打发晚年生活。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并不宽裕,卖牛杂的收入对她一直很重要。

“享福人人都会,但是做事却不是人人都行,我也想享福,但是自力更生更重要。“她的名气具有”金字招牌“天然属性,这份坚毅被裹挟进入了商业利益的博弈当中。

当她舍弃了小推车,选择在另一家甜品店做生意,“收了谁的钱就给谁站队”的风言风语出现了,她伤心的哭了起来:“你可以不支持我的自力更生,但是不能侮辱我的尊严。”

她的家中,还有位残障的儿子,老伴身体不佳,随时需要治疗的费用,家庭中有很多刚性的开销,陈桂珍希望尽可能靠自己双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2)

人品:比技艺重要百倍

尊严,在于对人品的坚守。在陈桂珍心里,人品比技艺重要百倍。

陈桂珍说,自己不愿收徒弟,做牛杂百般辛苦,也从不推荐年轻人学。但是有人愿学,她都免费的教,所以一辈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徒弟。

陈桂珍说,要学做牛杂,先要学做人,心不诚,事不成。要吃苦,要刻苦,要好一件事情,需要做好很多细节。

在陈桂珍看来,美味并非第一位。“干净是第一,好吃是第二。”

所以她从不吆喝自己的牛杂好吃。当人问起,“您的牛杂为什么好吃?”她的回答是:“众口难调,你要试试才知道。”

陈桂珍每每去市场购买原材料,经过挑拣、清洗,六十斤的牛杂最后煮成熟材,只能剩下三斤。她常说的话是:“自己不吃的东西,也不能给别人吃,这是基本的良心。“

她坚持的另一原则是公平,卤好的牛杂,要用剪刀剪成大小一样,用竹签串的数量相等。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3)

在陈桂珍口中,甜园甜品的老板阿新和另一位年轻人阿亮传承了她的手艺,他们之间没有“师徒名分”。

这两位年轻人与陈桂珍萍水相逢,但长时间对她照顾有加。她愿意传授秘法,一是他们的人品经过了考验,二是感恩他们的帮助。

选择在甜园甜品摆摊,也是她的个人选择,也是报答的一种方式。她说,自己现在是甜园甜品的老伙计,老板阿新只是希望她不要那么辛苦,帮着监督牛杂的制作过程,保证牛杂的水准。

陈桂珍说,即便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她却也有自己的底线,“想挂阿婆牛杂的名号,必须要干净,否则绝对不能接受。“

阿婆牛杂里面有什么(阿婆牛杂重出江湖)(14)

淡泊:“世外桃源“的心态,我觉得很好

每次摆摊都大排长龙,每道工序却从不偷工减料。阿婆的名声和传奇,都归于“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对于钱财,她的态度也是“够用就好”。

“我从来不去管别人,做好自己最重要,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陈桂珍没有手机,她有自己宁静的空间。”

但是美食的商业竞争,却因为她的日渐淡出便得更加喧嚣。类似“阿婆牛杂”的商标不断被注册,甚至她的肖像也一度被滥用。常有人告诉她这些消息,她心里并不在意。“我从来不打听别人的消息。“

“就算有人冒用阿婆牛杂的名义,做出好吃的牛杂,我也觉得是好事一件,不必在意。“她对记者说,她的内心一直如世外桃源,她觉得这样挺好。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视频拍摄: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波、龙鲲

视频剪辑:广报全媒体记者罗知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