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小笨

白菜面条散文(豫北农村的捞面条)(1)

豫北大地,黄河水孕育着勤劳而节俭的人民。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一样的,可生活质量和饮食习惯却不一样。

在豫北大地,一到麦收季节,金色的麦浪里总能看到辛勤农民的身影,炙热的太阳晒黑了他们的皮肤,黝黑中泛着红色,古铜声的皮肤上沾着丰收的标本___麦芒!

忙活到了中午,回到家里,他们最想吃的美食就是一碗捞面条。

干活提前回家的媳妇总爱问一句:孩子他爸,中午你吃啥?一句浑厚中透着疲惫的声音从麦浪中传出:还能吃啥?手工捞面条!

犹如一声命令,女人们就收拾镰刀,扑打下身上的灰尘,急匆匆地回家做饭了……

粗重的陶瓷盆里舀上两碗面,加水再加点盐,用力地揉搓挤压,一块白生生的面坨就好了。醒上十分钟,用擀面杖反复挤压,赶到有五分硬币厚时就好了,叠成条形,用刀切成面条,下入沸腾的水中,五分钟后捞出过冷水,再配上农村菜园里长的根达菜,加入蒜泥、食盐、醋和香油,用筷子一搅拌,一盒丰盛的捞面条就做成了……

回到家里的男人洗手后就会装上一大搪瓷碗,冲到街头树荫下,和邻居们边吃边聊今年的收成了,因当时农村还没有空调,要想吃的舒服就得到村头的树荫下,这时评论捞面条质量的时候就到了,有的是几根根达菜盖在碗上,有的是西红柿炒鸡蛋,有的是豆角,总之,配菜差不多,贫富差异小,差异大的就是手工面条的质量,媳妇手艺好的细又长,手艺差的粗又短,时不时会听到这句话,“还是您家媳妇好,你看那面条擀的又细又长……”

白菜面条散文(豫北农村的捞面条)(2)

祖国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收割机进入农村,收割一亩麦子只需二十多分钟,收割脱粒除尘烘干一体化,地头都把麦子换成了钞票,男人们地里不再辛苦,家里都装上了空调,冷暖可调,村头的树荫下成了宠物狗的撒欢地……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还是您家媳妇好,你看那面条擀的又细又长……”

白菜面条散文(豫北农村的捞面条)(3)

又到一年麦收季,好想坐在树荫下,感受一下童年时见到大人们吃面条的情景:古铜色的一群人,一个个端着搪瓷大碗,一碗手工捞面条,再加上河南特有的荆芥叶和蒜泥,没有贫富差异,只有大口吃面的声音,啾、啾、啾……

中间还穿插着对别人媳妇手艺的赞美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