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中记载:拓跋什翼犍生而奇伟。 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意思是说:他头发很长,身高八尺,站着的时候,头发可以垂到地面,至于侧卧时乳头可以垂到席面,估计,拓跋什翼犍也是个胖子。

公元339年五月,继位不到一年的拓跋什翼犍打算在灅源川建立都城,仿照中原汉地,修筑城墙,建造宫室,可拓跋什翼犍的母亲王氏表示反对,她说:"我们国家向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眼下国事变乱,基业不稳。如果筑城居住,一旦敌寇前来,势必难以仓猝转移。"

平文皇后王氏,是拓跋郁律的正妻,也是拓跋翳槐和拓跋什翼犍的生母,《魏书》中记载:"烈帝之崩,国祚殆危,兴复大业,后之力也。"意思是说:拓跋翳槐死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拓跋什翼犍能够复兴代国,平文皇后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拓跋鲜卑保守势力的代表,平文皇后王氏才能在建立新都的问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影响拓跋什翼犍的决定。

在拓跋猗卢建立代国的时候,曾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拓跋贺傉在位期间,迁都于东木根山,凭险建城,以求自保。拓跋翳槐时期,在乐都故城东南十里建乐都新城,可新城建了不到一年,拓跋翳槐去世,工程停工。

同时,与前燕交好,公元340年,慕容皝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拓跋什翼犍为妃,可惜两年后病逝。为宽慰什翼犍,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公元344年春,慕容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拓跋什翼犍为王后,也就是说:去前燕两代公主都嫁给了拓跋什翼犍,而慕容皝既是拓跋什翼犍的大舅哥,又是他的岳父!

而后赵更是有恩于拓跋什翼犍,如果不是后赵国主石虎对其网开一面,他绝不会有继任代王的机会。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后,诸子相争,冉闵夺权,后赵岌岌可危,拓跋什翼犍召集群臣,对大家说:"后赵衰亡,冉闵肆虐,中原纷争,无人拯救,我将亲率六军,平定四海。"于是,命令各部集结待命,准备兵发中原。

鲜卑的故事二十一(鲜卑的故事六十)(1)

千钧一发之际,各部首领纷纷劝阻:"如今中原大乱,确应进取,可豪强并起,绝不可能一战功成,如果征战持久,恐怕不会获得一劳永逸之利,还会有亏损之忧。"拓跋什翼犍听后,深以为然,罢兵观望。

可乱世之中,谁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宁。公元356年正月,拓跋什翼犍的女婿,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务桓去世,其弟刘阏(烟)陋头继位。刘阏陋头对代国既无畏惧之心,也无姻亲之谊,故而意图反叛。

当年二月,拓跋什翼犍西巡,抵达黄河岸边,派人招抚、劝喻刘阏陋头,刘阏陋头归降代国。两年后,刘阏陋头因所部大多反叛,心怀恐惧,遂率残部向东逃走,打算乘黄河结冰之际渡河,可行至半渡,冰面融解,未渡之部众尽归其侄刘悉勿祈,也就是刘务桓的长子。刘阏陋头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向代国投降,此后不见于史籍记载。

公元365年正月,刘悉勿祈之弟、匈奴左贤王刘卫辰背叛代国归附前秦。拓跋什翼犍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卫辰,刘卫辰望风而逃。

两年后,公元367年十月,拓跋什翼犍率军攻打刘卫辰。从代国都城盛乐击朔方,须渡黄河。当时黄河尚未封冻,拓跋什翼犍派兵用苇子编成粗绳以阻挡流动的冰块,不久,分散的冰块即连在一起,但不很坚固。于是拓跋什翼犍命人把苇子散在冰上,待气温下降,冰和苇子冻在一起,如同浮桥一般。大军顺利渡河,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刘卫辰面前。刘卫辰猝不及防,不敢交战,投奔前秦。公元374年,拓跋什翼犍再次率兵攻打刘卫辰,刘卫辰兵败继续南逃。并向前秦国主苻坚求援。

鲜卑的故事二十一(鲜卑的故事六十)(2)

公元376年,苻坚派大司马苻洛率二十万大军进犯代国,拓跋什翼犍作战失利,且患病在身,群臣无人可担当重任,于是率领国人避难于阴山之北。紧接着,高车部反叛,拓跋什翼犍四面受敌,只能继续向漠南迁移。前秦军稍退,拓跋什翼犍方才返回。十二月,拓跋什翼犍抵达云中郡,十二天后,拓跋什翼犍被其子拓跋寔君杀害,享年五十七岁。

作为庶长子的拓跋寔君,一直是拓跋什翼犍的得力助手,当年,在将前来归附的民众分为两部的时候,北部交给了弟弟拓跋孤,南部就交给了这位庶长子,按理说,即便不能承袭王位,拓跋寔君也可保富贵荣华,那他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臣弑君,子弑父”的恶行呢?

说白了,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受到了一个心怀叵测之人的蛊惑。当初,拓跋什翼犍因弟弟拓跋孤推让君主之位给他,便将一半国土授予拓跋孤。拓跋孤死后,拓跋孤的儿子拓跋斤未能继承其职位,因而心怀不满。

公元376年,拓跋斤趁代国遭前秦挫败、拓跋什翼犍患病、未确立继承人之机,就对拓跋寔君说:“拓跋什翼犍要立与慕容氏所生儿子为继承人,他们担心你会作乱,想要先杀掉你!”拓跋寔君信以为真,于是先下手为强,残忍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几个弟弟。

不久之后,前秦军得知代国内乱的消息,趁势来攻,代国兵众溃逃,国内大乱。前秦国主苻坚征召代国长史燕凤,询问缘故,燕凤以实相告。苻坚大怒,将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解到长安车裂处死。至此,代国灭亡,并入前秦。

鲜卑的故事二十一(鲜卑的故事六十)(3)

公元376年,代国并入前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