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中道的内涵(墨子简析014016.兼爱)(1)

014~016.兼爱:爱人若爱己身

——墨子《兼爱》简析

“兼爱”是墨家十大主张的核心。《兼爱》为上、中、下三篇,共25章;其中《兼爱上》5章,《兼爱中》8章,《兼爱下》12章。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爱”似一根红线,贯穿《墨子》一书的始终。《兼爱》上、中、下三篇的要旨是:

一、《兼爱》上、中、下三篇的不同

(一)《兼爱上》

《兼爱上》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皆自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社会于是乎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故行窃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攻伐。若使天下交相爱,爱人若己,所有窃夺攻伐现象都会消失,天下可以太平。这是墨子关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

(二)《兼爱中》

《兼爱中》前半段的论点与《兼爱上》相同,只是推论次序改《兼爱上》由小而大为由大到小。后半段的内容《兼爱上》没有。着重回答两点质难:一是“兼爱”难行。墨子举“晋文公好恶衣、楚灵王好细腰、越王勾践好勇”为例,说明不明的君王喜欢,则糊涂地下人一定跟从。二是“兼爱”“不可行”。墨子举夏禹、周文王、武王为例,说明古代圣王已经实行“兼爱”并取得成功。

(三)《兼爱下》

《兼爱下》开头几段与结尾两段基本观点与《兼爱上》、《兼爱中》相同。中间几段为上述两篇所没有,其内容是分别驳斥非兼者的诘难。一是设有兼别二士,远行者必托妻子于兼友;二是设有兼别二君,民众必从兼君;三是引用《诗》、《书》,证明禹汤文武皆行兼道;四是驳斥“兼爱”有害于孝,理由是欲人之爱利其亲,必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

二、《兼爱》的要旨

(一)指出天下混乱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兼爱上》)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上》)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兼爱中》)

第一段墨子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第二段是墨子考察混乱的根源。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第三段是说国与国之间的混乱的根源。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会发生野战。

(二)阐述“兼爱”的含义

“兼爱”的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还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看看墨子是怎样说的:

“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

“爱人若爱其身,……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兼爱上》)

“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兼爱下》)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认为:天下的君子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爱别人就像爱自己,……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兼爱”天下的广大,好像太阳、月亮兼照天下,而没有偏私;人人都相亲相爱,天下就能够安定;人人都彼此交恶,天下就会混乱。由此可以看出 “兼爱”,就是要人们都视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无所偏私。“兼爱”就是普遍平等的爱,不分贵贱、无差别的爱。

“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其中,“兼”和“爱”是圆融为一、体用不二的关系。从《兼爱》上、中、下三篇中,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墨子的“兼爱”概念有“爱人”、“相爱”、“爱利”、“周爱”、“体爱”和“竭爱”六个方面的含义,其中,“爱人”是“兼爱”最基本的含义;“相爱”强调爱是相互的,指出“兼爱”具有主体性;“爱利”是爱人利人的简称,强调爱人和利人相统一是“兼爱”的基本原则,只爱人而不利人等于不爱人;“周爱”明确了“兼爱”的对象,是除了恶人和暴王以外的天下所有人;“体爱”强调“兼爱”主体要设身处地去爱人,明确“兼爱”是一种体贴他人、爱人如己、我为人用的目的之爱、无私之爱;“竭爱”强调“兼爱”主体要竭尽全力去爱人,彰显了“侠义”精神和爱利天下的使命。

(三)提出补救的办法

墨子就是要平民百姓“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兼爱上》)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时候一定要提倡“爱人”。

1.在人际交往中,各方都要以对方有利为原则。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不可分割,“交相利”成为实践“兼相爱”的伦理原则。一方面,墨子的“利”是指“公利”、“天下之利”,并把这种“利”当作最高的道德准则:

“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贵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中》)

墨子认为,一切言论一切行动,有利于天、鬼神、百姓的,就去做;一切言论一切行动,有害于天、鬼神、百姓的,就舍弃。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

2.墨子反对损人利己,亏人自利。墨子认为,明王圣人必须“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节用中》),墨子还注意保护不亏人的自利。凡是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袵”,百工“制作器具”,以至于王公大人“听狱治事”,士君子“治理官府”等等,都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人桃李,抢人马牛,那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3.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在贯彻“兼爱”思想的同时,墨子还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反对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敖贱,诈欺愚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蒋振远.墨子箴言九十条.滕州.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校本教材.1995.

[3]蒋振远.墨子寓言故事选.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4]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滕州.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9.

[5]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吉林.《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

[7]蒋振远.墨子教育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8]蒋振远.蒋振远读墨子.滕州.待出版.2016.

[9]蒋振远.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10]蒋振远.新课程下适时施教的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11][美]李绍昆.墨子:伟大的教育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任继愈 李广星.墨子大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孙中原.《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毕节学院.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期.

[14]孙中原.《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 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

[15]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济南.齐鲁书社.2013.

[16]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7]孙中原.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18]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二).济南.齐鲁书社.2017.

[19]墨子研究中心编.科圣墨子.济南.齐鲁书社.2017.

墨子思想中道的内涵(墨子简析014016.兼爱)(2)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