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

礼,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部分。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礼尚往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处世箴言。礼,成了衡量一个人礼仪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在礼的规范下,人们过着友善、和谐的生活;在礼的约束里,人们相互敬重,彼此交往;在礼的交往中,人们投桃报李、往来密切。

人情世事,社会交往,居家度日,生老病死,一切尽在礼中。

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千年礼仪延绵至今,风雅少了,庸俗多了;精神内核少了,物质铺陈多了;颐养性情少了,粘连铜臭多了;恬静从容少了,浮躁功利多了。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2)

如今的礼,太过现实,太多物欲,几乎可以用钱来作任何换算,成了一种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

“来而无往非礼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礼尚往来的基本准则,就连孔圣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来拜访,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去回访,不然就是无礼,会被人耻笑。圣人尚且无法避免这世俗的礼,普通百姓就更是只能唯礼是从、以礼相待了。

礼被俗化后,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随礼,即以礼和还礼。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3)

先说随礼之中的以礼。

以礼,即送礼,有礼在先,套用句戏言,就是“小生这厢有礼”了。

过去送礼,除了有求于人和施惠于人的送礼,一般的随礼,都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且送礼也只限那么几次隆重场合如婚嫁、大寿、丧礼。

现在送礼,性质大变,早已今非昔比,让人不堪重负。一年下来请客送礼的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般家庭早已经攀升到成千上万,仍在望涨。往不往礼往,人不到礼到;亲不亲钱亲,灵不灵钱灵。 礼金已经超越人情,取代了礼,成了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敲门砖”和“诚信物”。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4)

礼金在上涨,名目繁多的礼数也有增无减,恶性蔓延。孩子满月、周岁、新居落成、乔迁、升迁、调动、提薪、购车(包括2轮摩托)、 中奖、评先评优、升学、出国、归国、住院、父母生日、岳父母生日、爷爷奶奶生日、外公外婆生日、寿木(棺材)落成、父母去世、岳父母去世、爷爷奶奶去世、外公外婆去世、先人冥生(就是给死人做寿)等。别烦,还没完,还有“副产品”也紧随其后。如家畜生崽、新屋装修、农村搭建个杂房修个厕所什么的,等等等等。花样翻新,巧立名目,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些个大大小小的礼数,赠礼都以红包的形式凑份子,答谢都以酒宴的形撮一顿。

多年前央视有过专门的报道:北方某地,随礼风日盛,弄的家家送礼,户户请客,人人吃酒,个个上席,如此恶性循环,苦不堪言。弄得每家每户不是为名目繁多的送礼吃酒发愁,就是为如何寻找收礼的窍门与机会而发愣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5)

为什么会这样?

问题就在于:你千方百计变着法子要我送礼,我就冥思苦想挖空心思要你还礼。

说到还礼,也有很多故事。

还礼,就是对人家行礼的一种答谢,也称回礼。收了人家的钱,受了人家的礼,有心人一般都会拿个专门的人情小账本一笔一笔的记着,再一笔一笔地勾销。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6)

在农村和居住较为稳定、集中的单位或小区,一般都崇尚这样的礼尚往来。有进项,有支出,基本是收支两抵保持平衡。但凡赚了和赚大了的,一般都是办酒次数多,而回礼次数少,甚至装聋作哑不回礼;反之则亏,笃定是输家。

请客送礼受益得利的,一般都是领导、老板和请客次数多的得利赚钱,员工、下属和没理由办酒、不好意思办酒的,就只有吃哑巴亏的份。要是碰到受礼者远走高飞、手机不通(包括设置占线、短信不回、呼叫受限、关机停机)、出差在外、因事健忘、借故缺席等情况,你即便是想收回成本也很难如愿。

于是不甘心亏本、又咽不下这口气的,就只有横下一条心,专注一件事:广发英雄帖,一心办酒席。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7)

三说置办酒席。这是无论以礼还是还礼,都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重要程序。过去请客,因为礼仪风气还较淳朴,基本上都是在自家操办。如果席面大了,宾客多了,就楼上楼下、客厅卧室,只要能放下桌凳的地方就行。还不够,就往左邻右舍扩展,邻居都无一例外的仿佛沾了喜气,感觉脸上格外有光----远亲不如近邻,荣幸呀。

好怀念过去那种淳朴的民风:无论小操小办还是大操大办,除了至亲至戚,也就是临近的街坊和要好的铁杆朋友。在家操办个一到二桌而已。有送点小礼的,也有主人坚辞不受的。酒是家酿的水酒或米酒、谷酒、高粱酒之类,菜品也是鸡鸭鱼肉家常小炒。大家没有压力负担,吃个开心,喝个尽兴,气氛随和而热烈,其乐融融,很有氛围。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8)

现在办酒,即使是乡村,一般也都有专门操办的团队,从桌椅、碗筷、厨师、服务员,从烧火、做饭、筛茶、倒水、炒菜、传菜、洗碗、卫生等,一概全包,主人只管收礼、客人只管掏钱喝酒就行,很是省事。

城市就更讲究了,大饭店,大包厢,大场面,大气派,山珍海味,蒸煮炒焖,音乐环绕,靓妹穿梭,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一团和气,皆大欢喜。但临到酒足饭饱,曲终人散,收礼和送礼的人躺在床上细细一想,却总快乐不起来。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9)

收礼的,尽管红票子一大匝,但除去来还礼的,除去果瓜、烟酒饮料、宴席款等杂项开支,剩下为数不多的钱才能算是收入,但这收入都是预存的礼金,以后迟早是要还的。当然也有偷着乐的,当属于位高权重的领导,或者是频繁发帖、蓄意敛财的势利小人。其次为此开心不已的,便是婚纱店、饭店、服装店、金玉店、租车行、烟酒店、鲜花店、蛋糕店等一干老板们。

现在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酒楼、饭店越来越多,进进出出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是人越来越富有了吗?非也。而是这种请客送礼的风气大行其道,要不是中央三令五申重拳出击严借此贪腐,楼堂馆所只怕早就人满为患了。很多时时关顾酒楼饭店的人,不是来消费的,而是来被消费的。这些无奈的被消费一族,基本上都是那些赔多进少的月薪一族,而这乃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工薪族或月光族。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0)

所谓的礼尚往来,就是通过“吃”这一方式来消化,来转化,也来丑化和恶化。

“礼”的功能,已经基本被“钱”所置换,被“吃”所涵盖。“礼”的含情量越来越少,而含金量却越来越高。

人们一方面在尽量地躲它、防它,一方面却又在主动的招它、惹它。既想通过它来维系人际关系扩大人脉,放出更多的人情债;又想通过它稳固人际关系,回收人情,规避损失。

结果不管是送出去还是收进来,“礼”都被其间庞大的各项开支吃掉不少,导致送礼和收礼双方彼此止损不住,得不偿失。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1)

要想狠刹这股借“礼”保本、扭亏、赢钱和敛财的歪风,除了国家大力精简公款吃喝,彻查酒席宴请中的贪腐,倡导人民理性对待随礼外,我们个人也必须从自己做起,精减“礼”节,简化“礼”仪,壮士断腕,不怕吃亏,首先将自己的酒席大量压缩,做到尽量少办或不办,理性地婉拒随礼,远离宴请。

所有随礼的人都有一本往来账簿,只要他算来算去你都不欠他的,即使你不去随礼,也不收受他人的礼,虽难免有闲言碎语,但最终他仍会理解你并佩服你。为什么?他们做不到的,你做到了;他们跳不出来,你跳出来了;他们还陷在里面纠缠不休,你却早已远离这苦恼而悠然自得。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2)

想做一个智者,就必须超越常人站到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低洼之处的人们也步步登高,渐入佳境。就如庄子的鼓盆而歌一样,虽为时人所诟病,但却为后人所景仰。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3)

做一个达人很难,难就难在随波逐流惯了,顾虑太多,不能轻易收手;做一个达人也很容易,易就易在不去理会别人的议论,只管自己放手去做就行。

想随礼,就随去;不想,就甭去。爱听闲话,你听去;无所谓,就随他说去。有闲钱,就随去;钱紧张,就甭去;人合适,就走走;疏有往来的,就不去凑热闹。

“贾雨村言”在别人嘴里,“通灵宝玉”可在我们各自的心里。

在乎别人的嘴巴,你尽管随去就是;心中自有一杆秤,就别把闲人闲语记心上。互不亏欠,没有利益瓜葛,自然不会招人嫉恨。又何苦值得这样唉声叹气患得患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呢?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4)

大家都知道,简单、简约是最好的人生境界。

但却又像<好了歌>里所指的,醉心于得、担心于失,沉湎其中,纠结不休。一天三餐的生活倒是简单,一日多变的心态却复杂得很。

其实一旦想明白了,自然也就豁然开朗:我不予,也不取,在他的那本密密麻麻的人情簿子上,无论他怎么算计,也算不出你的亏欠。既然不亏欠于人,就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坐卧轻松,了无挂碍,又还担心、惧怕个啥呢?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5)

我们为什么随礼?

因为有所盲从--跟风,有所畏惧--失礼,有所贪图--好处,有所企求--维持或改善关系。不随行吗?完全不随,肯定不行,要不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或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啦。

人生在世,总有几个亲朋好友,基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还是有必要维护和拓展的。只要随礼不影响自己的品质生活和工作心态、感觉愉悦、没有压力和牢骚,就尽管随。像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慷慨,押宝或赌博式的投其所好,就要三思而后行。

凡事权衡利弊,量力而行,随了就不要后悔不必老是惦记在心;不随,也不要老担忧对方会因此记恨于你而耿耿于怀。肉包子喂狗的事,少做或不做为好。因为你亏损了包子,狗也不见得领情。你爱做你就尽管做去,只当又做了一回慈善,那狗不也给你及时摇了摇尾巴以示谢意了吗,这就是回报了,你还怨、冤个啥呢。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6)

唯有把随礼一项纳入到家庭理财中来,作为正常生活开支对待才是正理。量入量出,去掉投机、攀比、跟风的心理,根据自身财力理性权衡随与不随的得失后再做决定,随礼才会变得平常和正常,以此产生的苦恼与不快也就自然会烟消云散。

随礼,其实也是考量一个人、一个家为人、处事、理财、社交的一道综合考题,从中可以窥探出以礼待人的人道、人格、人气和人品。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7)

最大的随礼,应该是随和。

待人真诚,为人和气,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这种出自内心的礼,体现出为人的谦逊、做事的勤勉、待人的真诚和处世的机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阳光氧气滋养万物。

德不孤,必有邻。随在这样的礼仪中,才是真正证悟和践行了中国千年礼仪的无上真谛。

谈一谈你对礼仪之邦的理解(浅议随礼之风气)(18)

后记:

如何让俗礼从金钱回归到精神,是一条艰难的正道。

当所有人都处于观望时,再好的正道也会长满野草,淹没了前行的路径。

我们不妨把随礼当做但行好事,别再去计较返利和回报。

把剩下的时间交给自己重新筹划。

不随波逐流,也应该是活出自己的精气神来的一种正确选项。

散发正能量 弘扬精气神

咫尺天涯里 处处有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