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1)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好年景,春开头。万物在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2)

识“龙”

“二月二,龙抬头”这种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来自我国天文学。古代天文学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划分28天宿,28天宿分为4个大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东方苍龙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中,角宿就是龙角。

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角宿,升起了龙角,所以称为龙抬头。

另一种说法则更具实用性。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泛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也有很多引龙伏虫的活动,如撒灰什么的。

游“龙”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3)

在诸暨市江藻镇,近日举行了一场“二月二”农事节春祭仪式,将逐渐失去的传统农耕文化重新拉回视线。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4)

祭拜仪式后,参观者与农耕来了一场“亲密”接触,脱掉鞋袜,走进田地,在老农夫的指导帮助下,手把犁耙开垦,使了吃奶的劲也把控不了老耕牛,看似容易,实际不易,深切感受到农事活动的不简单;更近距离地感受了农耕文化,感受到农耕文化是乡村的魂和根,是农业、农村、农民无法割舍的精神命脉。

在吴兴区朝阳街道闻波社区,当地组织理发师志愿者为辖区内的居民免费理发,现场还组织了舞龙、扇子舞、民谣表演等活动。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5)

在嘉善县罗星街道马家桥村文化礼堂举行“二月二•龙抬头”礼仪活动。现场有剃喜头、点龙眼、吃龙食、送福礼等八个环节。此次活动不仅推广民俗文化,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6)

在“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云龙镇园堍村举办“龙舟下水”活动,吸引附近村民观看。近年来,云龙龙舟活动越办越火,成为众多年轻人喜爱的竞技性运动,参赛队伍不断壮大。全镇村村都有龙舟队,镇里成立了龙舟文化协会。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7)

在温州泰顺泗溪镇,当地举行了盛大的“二月二”祭祀祈福、巡游踩街等民俗活动。据载,龙抬头“二月二”,泰顺泗溪镇白粉墙村常举行庙会,娘娘宫“做福”,周边朝拜者陆续到来,后来逐渐成为泗溪镇人民敬龙祈福、保佑丰收的一个节庆活动。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8)

食“龙”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9)

二月二吃饼,曰“龙鳞饼”;二月二吃面,曰“龙须面”;还有“龙耳饺子”“龙眼馄饨”“龙子饭”等。许多普通的食品,都借龙来命名,大概都是为了感谢龙的恩德,感谢龙为人间带来甘雨,带来食物,带来生命。

相传从唐代开始,长安的百姓便会在“二月二”这一天,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10)

在经过肃杀寒冷的冬季之后,万象更始。作为水稻主产区,相继而来一道道种植水稻的工序,哪一道都很繁重,哪一道都能把人累得腰酸背疼。所以,人人都希望能有什么神奇的办法把自己的腰“撑”住,不再酸痛。借着名字的好彩头,撑腰糕便逐渐流传开来。

所谓的撑腰糕,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农家米糕,不过要做成一条条腰子型。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里,白米粉做的撑腰糕算得上是弥足珍贵的食品,所以吃起来也颇为讲究。一是要站着吃,以示虔诚。二是要倚在门框上吃,据说这样才可以撑起腰板,干活不累。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11)

芥菜饭是浙江温州传统小吃,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悟“龙”

二月二日龙抬头风俗习惯(村时记二月二)(12)

在南方,二月二也叫“踏青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二月二踏青的场景:“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雨后天晴,小草和野菜都发出了嫩芽,翩翩少年也换上了薄衣服,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中国老百姓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每逢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龙抬头日,人们许下美好的祈愿,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精气神十足,让好运从这头直到那头,但所有好运都事在人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负自己,不负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