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这一课,是由三首很有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的。

比如《宿建德江》描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西湖雨中的奇景。

那一场突然到来的夏雨被作者写得非常生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作者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与优美。

下面资深教师来讲解第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1)

(一)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他早年隐居在鹿门山读书作诗。

后来到京城长安游历,可是他一生都不得志。

他的诗多数都以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为题材,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

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但有些诗也流露出了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文学成就: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他的名言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2)

他人对他的评价有: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李白。

(三)补充注释

同学们,如果单看用书上的两个注释,还不能完全的把这首诗翻译过来。

同学们,翻译古诗可以借助注释,看插图,来进行翻译,那么我们增加几个注释,便于同学们更加轻松、准确地翻译!

1.日暮:黄昏时分。

2.客:指诗人孟浩然。

3.泊:停船靠岸。

4.江清:江水清澈。

(四)古诗翻译

移舟泊烟渚:小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雾气弥漫的小周边。

日暮客愁新:茫茫暮色给我增添了几分忧愁。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3)

野旷天低树:我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我。

(五)中心思想

宿建德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孟浩然描写了他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所看到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写法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的一首诗,当时诗人孟浩然乘坐的船正停在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看此情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就是指孟浩然。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4)

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

因此,新的羇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诗的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番景象是诗人眼前所见,也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清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七)相关课后问题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5)

语文书第九页课后第二题,《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宿建德江》这首诗,它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先写了羇旅夜泊,再叙述日暮添愁,然后写道野旷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见,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结合诗句“日暮客愁新”,虽只用了一个愁字,这个“愁”字还是全诗的诗眼,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六年上册第三课宿建德江)(6)

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其中的第一首古诗。其他六年级的内容陆续更新中,还有其他年级的语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关注我,看我的文章,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真心希望老师的辛苦付出换回你们的好成绩。

觉得杜du老师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为熬夜整理的杜老师点赞、转发吧,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收藏文章方便使用哦。

关注我,不迷路,发现更多精彩内容。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杜du老师说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