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版权归属杨柳风人文学堂【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

*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


卷首语: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需要家的慰藉。

在同一屋檐下,人们一起吃,一起乐——

家庭的凝聚是成长的重要源泉。

人们相知、相爱、别离、团聚,

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盛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生。

做鲫鱼豆腐汤的文案(一碗热鱼汤宜兴校区)(1)

我的表姐

陈果 宜兴实验中学/初二

窗户微开,丝风透进,将桌上那本摊开的书翻了一页又一页,阳光静谧地照在书上,每一个字都带有柔和的光。我抚着书,纸质轻柔,就像这书从前的主人般,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张微笑的脸——那是我的表姐。

小时候表姐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笑吟吟又柔美的,举止温雅又不失些活泼。她,嗜书如命,手不离书。书桌上,柜子里,床头边,都有着充满文艺的痕迹。记得某天,我推开门,看到的是姐姐发呆的神情,坐在床上,双手撑着,显得无力。似乎是我进来的声音让她回过神,她看看我,说的第一句是:“你有没有看到我夹着书签的那本书?”我有些疑惑,手托着下巴,望着天花板想了想,我跑出门外,在树下的小板凳上发现了那本书,我拿着厚重的书,踉踉跄跄地跑到表姐房里,不记得她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那时的她很激动。

受到她的感染,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书,去乡下爱干的事便是饭后和姐谈论书中的事,欢快的,痛苦的,激动的,悲伤的;玄幻的,诗词的,科幻的,古风的;武侠的,文艺的,校园的,生活的,等等等等,几乎无所不谈。我们慢慢地成了彼此的知己,每当我谈论着故事情节,评点着书中人物,表姐总是笑吟吟的,时而点着头,时而插几句话,可不变得是木桌上静静躺着的聆听我们谈话的书了。

记得几年前,表姐上大学,去了外省,临走前,她将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笑嘻嘻的说要我好好保护它,然后微笑地踏上了去外省的列车,微笑地隔着窗跟我们再见,微笑地去往离家后的求学之地。风将书页翻了又翻,在最后一页定格了:“线描一笔接一笔,白色的本子上,渐渐萌生了黑意,虽不能将它们完全画下,但在记忆中的风景还是那么的美。”书后,有一张图,是我自己画的:树下,少女坐着,膝上的书躺着,少女手抚着书,微笑着,阳光透过,留下片片树荫。对表姐的印象,是静谧的,又仿佛在微笑着,是躺在书桌上厚厚的文艺书本。

时光走过,有些东西,却也不变。

樊老师点评:

以书开启回忆,又以书终止回忆,对表姐的思念与书联结在一起,成为了支撑起整篇文章的线索。陈果以泛谈的方式将找书、谈书、送书三件小事呈现出来,又在感情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是独立的三段,却因模糊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直至最后,道出了“时光走过,有些东西,却也不变”,将怀人倍切、心心念念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就足够了。

做鲫鱼豆腐汤的文案(一碗热鱼汤宜兴校区)(2)

一碗热鱼汤

张璟杨 宜兴实验小学/五年级

记忆中,总有一缕香浓抹不去,总有一种绵软忘不了,总有一丝细腻消不掉。一缕香,一种软,一丝细,那是外婆做的昂公鱼汤。

鱼汤呈金黄色,翠绿的葱花点点是极好的饰物。黑黄皮的昂公鱼静静的,惹人馋。鱼汤味有着朴实的香浓,新鲜的野生昂公鱼,小火慢炖。外婆的手艺又是一流的,把鱼汤“朴素香浓”的滋味激发得淋漓尽致。外婆做汤时总是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娴熟:撒盐,然后用大勺搅匀;撒葱,如仙女散花。不一会儿,美味的鱼汤出锅了。鱼肉极为滑腻,轻轻一咬就断,与稠稠的汤相互配合,每每吃起总是回味无穷。

打我喝鱼汤起,外婆就为我煮鱼汤。直到现在,每次去外婆家,外婆仍会早早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昂公鱼,为我煮一锅美味。一次,我走进厨房,她正把鱼放下锅。抬起头,见我,笑着摸摸我的头:“今天有你最爱的昂公鱼汤哦!”我知道那是外婆对我的爱,香香浓浓,这样的鱼汤我怎会不爱呢?看着外婆那已花白的头发,点点滴滴在我眼前浮现:外婆亲手给我做棉布的鞋,穿着确是舒服;外婆烹制好各种美食,再搭乘一个多小时的车送给她最爱的外孙。

外婆就像这鱼汤,朴实、细腻。也许,正是这样,外婆做的鱼汤才会如此鲜美、我才会百吃不厌吧?一份朴素的爱蒸腾着,暖暖地萦绕心头,让我怎么也忘不掉。

樊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里,璟杨以热鱼汤作为外婆的象征,简单而有效地去叙述外婆的爱。在叙述过程中,璟杨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昂公鱼汤的色、香、味。看似多余的行为,实则是表达情感的好办法,鱼汤描得越细致,外婆的爱也就表达得越充分了。这是非常巧的写法,情感像是隐在鱼汤中,读起来自然有无穷回味。

做鲫鱼豆腐汤的文案(一碗热鱼汤宜兴校区)(3)

外婆的无花果

闵雨菡 宜兴外国语学校/初一

小时候,母亲要上班,我便住到了外婆家,由外婆每天带着我。

外婆很喜欢吃无花果。成熟的无花果有着圆锥形的果实,暗红色的外皮,青涩的柄,和一股很怪异的味道。我每每闻到这个气味,都要远远地跑开。无论外婆怎么哄骗,我就是不愿尝那么一口。每到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叹着气,一副惋惜地口气:“没有口福!”转眼间,她又很满足地把无花果塞进自己的嘴里,微眯着眼睛,慢慢地咀嚼着,很享受的样子。

可偏偏在外婆家的门前就长着一颗无花果树。初夏时分,树上便常常悬了些青青红红的果子。外婆就掐着日子,觎着那些无花果,一天几次地看着,熟一个,摘一个,生怕被别人摘了去。有的果子长得太高了,外婆够不到,她还要搬个凳子站上去摘。一次,母亲来看我,看到外婆那胖胖地身躯,迟钝地爬上爬下地摘果子,急忙阻拦:“为了那几个果子,摔坏了可怎么办?”外婆表面答应,一回头,继续我行我素。那时,在外婆家的桌子上,经常会摆着几个无花果。

外婆是个闲不住的,一有空就要带着我出去玩,每当这时,我便欢呼着跑向我的“座驾”——一辆三轮小车,飞快地跨进去,眼巴巴地等着外婆带我出去玩。外婆总是一边说:“急什么”,一边慢悠悠地来到果树下,仔细搜寻一番,从树上捋下几个无花果,放进我的车篓里。我坐在车里,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小巷子里,路面高低不平,车子也开得颤颤巍巍。外婆紧紧地跟在我的身后,我能感受到那几个无花果在车子里轻微地震动,我看着它们碰撞,又分开。外婆的衣服口袋里,收音机放着嘈杂的音乐,伴着外婆那老式走调的哼歌声音,我突然将车身用力地擂了两下,“乓乓”地响得很亮,那几个无花果瞬间弹了起来,外婆急忙跑上前,护着她的几个果子,看着她小心谨慎地样子,我得意地笑了。

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我要念书了,我离开了外婆家,住到了奶奶家。小区里居然也长着一颗无花果树。外婆来奶奶家串门的时候,临走时,都会再摘几个无花果,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陶醉地吃,吃完后还会得意地哼唱着几句歌。

后来,那颗无花果树长得太高,戳到了高压线,被锯掉了。外婆来了,看到只剩下的那短短的树桩,啧啧叹气,摇着头,很失落的样子。

又过了几年,我们搬家了,住到了新区,离外婆家远了,只有到了节假日才能去外婆家。一天,妈妈回来,手里拎着一个箱子:“我买了几斤无花果,是有机水果,你给外婆送去吧。”一瞬间,我有些愣怔,接过箱子,沉甸甸地坠手。我打开一看,一个个无花果胖胖地挨着,红彤彤地喜人,不像外婆以往吃得果子半边红半边青。我小心地捧出一个,细心地撕了皮,咬了一小口,很甜。

恍惚间,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一片温暖地阳光里了。

樊老师点评:

词语使用时的精准度,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叙事时的简明扼要,雨菡做到了一百分。所以这篇散文围绕“无花果”这个线索是浑然一体的。在叙事过程中,雨菡也没有要刻意炫耀技巧,没有在选材上落入俗套,写得生活也在为叙事服务。情感在结尾一句“似乎又回到了那一片温暖地阳光里”收成了一个闭合的圈,让人读了感觉陷在其中不愿出来,有想再读一遍的感觉。

做鲫鱼豆腐汤的文案(一碗热鱼汤宜兴校区)(4)

角落的缝纫机

李滨羽 宜兴南外仙林分校/初一

偶尔上楼去找书,却突然发现那已经许久不用、上面本应该堆满衣物的缝纫机上竟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我不禁有些好奇,便仔细端详起来:这台缝纫机闲置许久,虽然上面没有堆满灰尘,但也显得十分老旧了。旁边的盒子还放着一些针线,就好像仍有人随时要用。但其实,我知道,这机器摆在那里,也仅仅是摆在那里,绝不会有人再去动它。

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这缝纫机前,带着副老花镜,踩着缝纫机,在那里,仔细地织着衣服。

我仔细打量那位老人,我看清楚了——那是我的奶奶。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坐在缝纫机前,织着衣服,我也总喜欢坐在那里,痴痴地看着,看着奶奶的样子……虽然没看出个所以然,但我也总喜欢学着奶奶,“哐当哐当”地踩着缝纫机,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神情,哪怕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可惜后来,奶奶不再和我们一起住,缝纫机也没跟着她离开。原因是缝纫机早已过时,其实也是奶奶已经老了。即使一直以来我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可现实就在眼前,奶奶老了。

突然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看奶奶了,我便走下楼,换上鞋,打开门,出发。

樊老师点评:

滨羽写自己的奶奶,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和奶奶的一件小事,而是以缝纫机的角度切入,讲述这台缝纫机的来龙去脉。其间,以现实转向回忆,虚实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转变,让人读起来是很舒服的。更为值得称赞的,是滨羽结尾连续四个短语的使用,节奏短促而急切,情感也就随着四个动作表现得刚刚好。

做鲫鱼豆腐汤的文案(一碗热鱼汤宜兴校区)(5)

时间

秦添 宜兴城南实小/六年级

小时候,我想时间是一面钟,

只会周而复始地转动。

上学了,我想时间是一声铃,

铃响了,便意味着下课的来临。

如果工作,时间就该成了一段赛跑,

你迟了,就要接受领导的批评。

如果老了,时间也许就不能代表什么,

你一眨眼,它便无影无踪。

也许穷尽一生,我也不能,

明白时间为何物。

所有事都不过是,

时间里的沧海一粟。

樊老师点评:

以时间线索写“时间”,三个意象之后的两节,秦添给这首诗定了一个基调——“佛系”。因为他的有一点点“悲观”的结尾,所以这首诗饶有趣味,也引人深思。当读到一个六年级男生写下的“所有事都不过是/时间里的沧海一粟”时,在惊讶之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敬佩,敬佩他的思辨力。


杨柳风人文学堂

| 以自识融多元 | 以自信塑成长 | 以自由得未来 |

  • 一、致力于推广人文素养教育。
  • 二、提倡美育学习和诗感认知;培养学生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启发他们对审美的个性化感知。
  • 三、用广泛阅读和文学写作给学生添加额外的人文“营养”,用诗文和艺术愉悦他们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