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结合“观察与发现”的主题,写做过的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培养有序表达的能力。习作重点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因此,观察是前提,写清楚是关键。为了有效达成习作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图表建构支架,以课文为范例,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与思考,发现与感受写清楚。
一、课前“小调查”
1.你做过什么小实验?
教材并没有提示写哪一方面的实验,学生拥有选择的主动权。课前交流中,学生做过的实验多种多样,结合习作要求,引导学生选择的实验尽量简单易操作,不要太复杂。学生可以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在科学课上完成实验;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完成;还可以回顾以前做过的实验。做实验的同时,边实验边记录,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
2.你会填写实验记录表吗?
教材提供了图表范例,写之前,可以先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如何完成图表,学生有一定经验。在科学课上,学生有了解和记录;在本册教材的第一次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完成过植物观察记录卡。所以,本次实验记录表的完成,学生有能力在课前自主完成。
3.这次观察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这次观察的重点和第一单元习作有所不同,着重观察实验过程中事物发生的变化,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留心观察”的能力进行训练。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把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或感受,产生的疑问或想法,可以标注在相应的步骤旁,让思考过程、情感体验留下痕迹,为写好过程奠定基础。
二、构思“小支架”
1.读懂图表,厘清思路
学生读懂了实验记录表,就能有效借助表格厘清思路,让条理更清晰。以《蜜蜂》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学生发现,课文先写了法布尔实验的目的,再说实验过程,最后明确实验的结果。所以,习作时,我们就可以仿照课文,将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板块有序呈现,整体架构,让人一读就一目了然。
2.例文对比,学习转换
要把实验记录卡的内容转换为习作是难点,可以通过例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转换的秘诀。出示“杯子倒立水不漏”的实验记录表,让学生借助表示顺序的连接词连起来说一说实验过程。
启发思考:如果习作就这样写?行吗?我们还可以写点什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心情”三个方面补充交流,再试着连起来说一说。两个片段一对比,学生发现第二个片段更清楚,更完整,除了写清楚实验步骤,还要写清楚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和发现。
3.绘制导图,搭建框架
在读懂表格,学习转换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架构,形成思维导图。这样的形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快速回忆、串联起所学内容及习作素材。将习作的逻辑思维可视化,呈现了学生一步步思考并实践的过程。
三、表达“小妙招”
1.借助句式,清楚表达
教材中提示,要把过程写清楚,可以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呈现清晰的实验步骤。对于步骤简单的实验,连接词可以更简单化;如果步骤繁琐,几个小步骤可以合并在一起写。
2.融合思考,个性表达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提出了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写。在完成实验记录卡的时候,学生已经在步骤旁简单记录了观察到的现象、疑问、心情等,在写的时候,就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写写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推测,做实验时心情的变化等,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小实验有其实验的科学依据,因此,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如果穿插自己知道的实验原理,也是可以的。
3.立足特点,准确表达
做实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表达时也需要选用合适的词语,准确表达。
回顾课文,《花钟》这篇课文中,能准确运用动词,对于不确定的时间,用上“左右”;
《蜜蜂》一文,也运用了“左右”“大概”“大约”“至少”等词语;
《小虾》一文,动词的运用尤为精彩,“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
所以,学生在表达时,尤其要注意用词的精准选择,让别人一读,就能知道怎么做,产生了哪些现象,让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四、评价“小助手”
写完后,与同学进行互相评价并修改。从“写清楚实验过程”“词语运用合适”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价。回顾学过的修改符号,学习园地中新出现的修改符号,结合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对于值得学习的其他优点,也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