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最后bu chi zui hou

【典源】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释义】赵襄子向王子期学驾御,随后就和子期进行比赛,看谁驾御跑得快。比赛了三个回

合,赵襄子三次换马,但三次都是落后输局。襄子便埋怨道:“你教我驾驭,没有把真本领全部教给我,为什么三次比赛我总是落后呢?”子期回答说:“驾御的本领,我已经全教给了你,但你在运用中有过失。在驾御时,最关键的要领是要用心把马与车调整为牢固的一体,驭手要与马相互协调配合默契。这样才可能快速前进而致千里。而现在你在驾驭时,当你落后时心里想的是如何赶上我;当你领先时,你心里又担心被我赶上,如此一来,你就不能专心致志地去调整马与车。这就是你落后的主要原因。”“不耻最后”意谓在竞争比赛时,要专心努力,坚持不懈地拼搏,不要因为落到最后而羞耻。喻指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书证】鲁迅《华盖集·补白》:“记得韩非子曾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而落后,纵而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考据】赵装于: (? 一前 425) ,名赵无恤或作毋恤。春秋末晋园人。赵鞅之子。鞅以其贤,废大子伯鲁而立之。曾设计杀代王,兴兵平代地。赵襄子四年,联合智伯、韩、魏尽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逐走晋出公。二十一年,智伯索地于赵、韩、魏,独赵不与。智伯遂率韩、魏攻赵,无恤固守晋阳,岁余不下,智伯引水灌城。后无恤私与韩、魏合谋,反灭智伯,三分其地,为此后三家分晋奠定基础,卒谥襄。

成语邯郸下半句(说城不bu耻chi最zui后hou邯郸成语系列)(1)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1]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2]

(概述图取自中国历史博物馆《韩非子像》范曾作)

选自《邯郸成语典故》苑清民主编(侵权马上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