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出身。

洪武一十二年(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1)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公元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那个时候的他还叫着朱重八的名字,只因为在元朝时期,他是属于最底层的汉人百姓。

父母的名字已不可考,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天天饿得慌。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虽然日子清苦,但好歹还是有口稀粥喝,不至于饿死。

但是好景不长,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遣散了大部分和尚。就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去过合肥、固始、信阳、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公元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那一年,朱元璋二十岁。

流浪了三年的朱元璋继续在皇觉寺当起了和尚,那时候的他也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在那个人命比狗命还贱的年代,吃饱肚子找个安稳的地方扎根才是对他们这种百姓的唯一的选择。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义军

但是上天似乎又给朱元璋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小时候的伙伴汤河给他来信了。

信上说,即将天下大乱,让朱元璋准备好行李前往濠州城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朱元璋摸了摸光滑的脑袋,憨笑一声没当回事。开玩笑,他现在虽然不是衣食无忧,但是好歹也有片瓦遮身,又何必再去行那冒险之举呢?

但是,这封信好死不死地却被同在皇觉寺的另一个和尚看到了,虽然那个和尚当时明确表示不会去告密,但是心思缜密地朱元璋显然还是没有把握去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

暗叹一声,朱元璋只好收拾行李,独自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去了,当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汤和肯定是不知道的,他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还以为是自己的信让这个憨货动心了呢,这一年,朱元璋已经二十五岁了。

义军领袖朱元璋,得了军队娶了媳妇

洪武一十二年(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2)

马皇后,朱元璋发妻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临死前托付郭子兴的女儿。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有了媳妇之后,觉得朱重八这个名字太土了,于是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但是义军也不是铁板一块,或许底层的义军士兵们就单纯地想着能够吃饱饭,但是到了领袖层次,他们往往就考虑得更多了,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利益二字。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最终还是决定想要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开创新局面。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之后朱元璋依靠自己的这支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横扫八方,所战之处皆无败绩。

两年后,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接手了整个郭家军,队伍的实力再一次地壮大了起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之后朱元璋驻扎在浙江西部,严格实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行坐山观虎斗之举,同时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六年后,南方的势力已经逐渐明朗了起来,除开浙西的朱元璋之外,就只剩下了张士诚与陈友谅的势力最大了,他们互不统属,相互敌对。

洪武一十二年(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3)

朱元璋登基(胡军饰)

问鼎中原,开国建都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破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

公元1364年,朱元璋破陈汉,击败了陈友谅。

公元1367年,朱元璋破东吴,击败了张士诚。

次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城登基称帝,为纪念小明王的称号,特意改国号为明,改年号为洪武。

至此,传奇大明在这位草根的手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介绍完了朱元璋,大家是否已经对这位草根皇帝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了呢?

为什么大军会说,洪武朝三十一年的时间,才是穿越者穿越回古代最安全的年份呢?

这跟朱元璋的施政方针有关。

朱元璋上台的第一时间就是下令全国各地丈量土地,好准备分给那些还活着的汉人百姓。

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清楚地知道百姓最需要什么,百姓得到什么之后才会安稳下来。

那就是土地。

所以,整个洪武一朝都在做着这件事,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永乐二十年才算彻底完成。

这只是第一步。

接着,朱元璋颁布了史上最严法令,专门针对底下的官员。

凡是贪污受贿者,高于十两,直接拉出去斩首示众。

洪武一十二年(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4)

情节恶劣者,行剥皮充草之举,并且还会强制性地要求其他官员观摩,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朱元璋的目的非常简单,他当年实在是见惯了那些贪官丑恶的嘴脸,深知唯有严刑峻法才能有效地阻止贪官污吏的横行,百姓才能不会受到盘剥,才能安心地生活下去。

这个举措,历朝历代之中无人能出其右,就是恨不得那些官员去死的隋炀帝杨广都没有朱元璋这么狠。

朱元璋对于贪污腐败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零容忍。

但是,这也成了后世有些史官们抹黑这位伟大皇帝的证据。后世的史官们对于百姓的态度是只字不提,只着重地描写了洪武时期朱元璋针对文武百官的暴政,并针对以胡惟庸案为主的明初四大案大肆宣扬朱元璋的残暴。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洪武时期的百姓最爱戴的就是他们笔下的那个“残暴不仁”的皇帝,朱元璋。

改良国子监

洪武时期,朱元璋在充分地关心了百姓的衣食住行之外,还特别重视教育问题。

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王朝必须要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人才才能使其繁荣昌盛,万世不绝。

所以,朱元璋做了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

他以乡、县、州府、国为单位,各自建立学府,并让所有适龄儿童免费入学,所需用具也由朝廷一力负担。

其中,乡里的是启蒙课堂,在学成之后通过考试可升至县里的县学,然后在县学学成之后通过考试就可以到州府一带的府学,再学成之后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了,当时的国子监是整个大明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的地方。

因为,在国子监学成出来的学子们,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入仕为官。

这一举措,在那个知识普遍缺乏的年代无疑是一股清泉入了干口,使所有百姓都甘之如饴,感恩戴德。

是不是有种熟悉的味道?

没错,这就是后世我们国家实行的教育制度。乡学对比小学,县学对比初中,州府学对比高中,国子监就是大学,然后出来直接分配工作。

这个制度非常完善,所以后世的我们还在使用这一制度。

因为它做到了对所有学子都是真正的公平。

洪武年间,是唯一一个可以民告官、民绑官的年代

洪武一十二年(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5)

朱元璋颁布这么多利民的措施之后,他怕那些官员们结成一派,官官相护,一边蒙蔽自己,一边残害百姓。

所以,朱元璋令新成立的锦衣卫以乡、村为最小单位,到处贴发朝廷颁布的新政策、新措施,并且让锦衣卫当场宣读,务必做到让每个老百姓都清楚和了解政策。

同时在每期的朝廷邸报中,朱元璋都强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允许百姓以民告官。

只要百姓发现了在任官员的不法之举,都可以手持《大诰》(明朝初期颁布的律法)向高一级行政机构进行举报,如果没有官员接,可以直接进皇城,面圣,告御状。

还有,朱元璋为了保护百姓安全,命令锦衣卫,凡是遇到手持《大诰》进京告状者,必须沿途加以保护,务必亲自送至京城。

甚至在特殊时期,如果那个任期官员无恶不作、天理难容的话,朱元璋允许老百姓自行动手,捆绑官员,押送京城接受他的亲自审问。

有趣的是,凡是告御状的、绑官送京的,老百姓是战战兢兢地来,高高兴兴地去。

反观那些官员,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当中。

朱元璋接见老者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做了一件好事。他把当时在地方上年纪大的人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者时不时地接到京城来,跟他们聊聊天,了解一下百姓们对朝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一举动,彻底地打破了官僚阶级压迫百姓的惯例。

被抓住了证据是死。

抓不到证据被举报也是死。

就算没人举报那些进京的老头也不会说他们好话,到头来还是个死。

所以,洪武年间的官员们被杀到最后就没有一个敢去贪污的,上级发布的命令绝不敢怠慢,马上执行。不为别的,只为在任期内,别让治下的老百姓去告状才好。

综合以上观点来看,作为一名穿越者,在洪武年间确确实实是最安全的。

首先,不要以为你能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能够自带主角光环,穿越过去的第一件事,保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在洪武年间最起码有一点,不管你是男是女,是帅气美丽还是挫丑无比,那些豪强恶霸和官员们不会在你身上打主意。

其次,你的吃穿住行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只需要找当地的官府申报一下,就说自己是流民,他们就会给你安排一块荒地让你开垦,至少不会稀里糊涂地饿死。

再者,哪怕就是你在当地因为什么事得罪了什么官府的人,也不需要担惊受怕。就算是官府的人以权势压人,别忘了还有锦衣卫在。

明初的锦衣卫绝对是朱元璋一人的锦衣卫。他们只会听朱元璋的命令。

当你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或者压迫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当地的锦衣卫部门申诉,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扯一份《大诰》进京去告状。

在伸冤的同时说不定还可以见到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帝王,朱元璋的真容哦!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

我是大军,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