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境域有两条古老的河流,那就是禹疏九河之徒骇河、钩盘河。徒骇河水量丰沛,河岔众多;钩盘河曲折盘旋如鈎,支流如琴弦;两河贯穿全境,河网纵横交错,构成沾化的水脉体系。萧恩打渔的传说,就发生在沾化徒骇河、钩盘河的下游一带。

梁山三次招安故事概括(梁山好汉萧恩打渔的故事)(1)

萧恩(剧中照右)

北朝末年,梁山群雄受皇帝招安,奉命征讨方腊,结果是死的死,亡的亡,少数幸免于难之人,也因被官府通缉追杀而逃避四方。阮氏三雄只有“活阎罗”阮小七侥幸逃生,他携家带口化名萧恩,选择当时已被金国占领,人烟稀少,又临河濒海的招安县(沾化原名招安)一带隐居,靠在徒骇河、钩盘河下游河岔海口间打渔谋生。

钩盘河入海口久山一带,紧靠官办永利盐场,多有店铺、客栈,渔民、盐民、盐商聚集于此,十分繁华,萧恩经常活动于这一带。萧恩武艺高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信,都乐意与他交朋友。这一带,有些渔盐恶霸非常凶恶,残酷盘剥渔民、盐民,使渔民、盐民生活极为困苦;恶霸的那些纨绔子弟们时常横行霸道,欺男霸女,因此渔民、盐民对他们恨之入骨。萧恩自己虽然不宽裕,但他还经常接济许多难以维持生活的人家,又好打抱不平,不断鼓励受欺压的渔民、盐民与恶霸进行抗争。日子久了,人们慢慢知晓了萧恩原来是梁山好汉阮小七,因而萧恩在渔民和盐民中威望愈来愈高。萧恩的真实身份也传到了恶霸们的耳朵里,他们把萧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密谋勾结官府除掉萧恩。萧恩闻知消息,只好带着妻女乘一叶扁舟转入徒骇河下游,在一段水面宽阔的河道转弯处落脚,仍旧以打渔谋生。

萧恩打渔

萧恩眼见女儿桂英渐渐长大,而自己却年事渐高,颇感力不从心。女儿桂英非常孝顺,经常帮助爹爹下河捕鱼和补晒渔网。几年后,妻子亡故,萧恩和女儿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河对岸丁家庄有一位丁大官人,勾结官府欺压渔民,每年强迫渔民向他交纳渔税银子。萧恩虽然有些愤愤不平,终因已是年迈之人,身边又有女儿挂碍,只好忍气吞声。

有一年春天,一连几个月没有下雨,天旱水浅,鱼不上网,父女俩辛苦一天也打不到多少鱼。女儿见爹爹累得腰酸腿疼,不由心疼地说:“这打渔的营生不做也罢”。萧恩听了长叹一声,说:“傻孩子,爹爹也不愿意干这营生,可不打鱼咱父女怎样度日啊”。一句话触到了女儿的伤心处,想到母亲亡故,父女俩艰难度日,眼见爹爹年老体衰,家中却一贫如洗,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萧恩也不禁想起当年与众兄弟梁山聚义,也曾轰轰烈烈一番,如今却如同这河水一样流逝而去,不觉感慨万千,回到家竟然生了一场大病。萧恩病倒,女儿桂英伺候父亲。父女几个月不能下河打鱼,不但父女俩生活无着,还欠下渔霸丁大官人的几十辆渔税银子。丁府三天两头派家丁催要,萧恩哪有银钱还债,气急败坏的丁府便强行绑走萧恩女儿抵债。萧恩气愤不过,在一个月黑天深夜摸进丁府,劈死大官人,火烧丁府,救出女儿,连夜逃往他乡。逃难中幸遇小李广花荣之子花逢春,于是萧恩父女得救,方才安顿下来。后来,萧桂英和花逢春成亲。萧恩去世后,萧桂英不远千里扶柩北上,将父亲与去世多年的母亲合葬于徒骇河畔曾经生活过的小渔村。

萧恩在钩盘河下游久山一带的活动事迹,受到当地人们的崇敬和颂杨。因萧恩原本是梁山好汉阮小七,“阮氏三雄”在水浒三十六天罡星之列,于是民众在钩盘河岸边择地建一“三阮庙”,四时奉祀祭奠。因避讳官府将“三阮庙”称为习以为常的 “三官庙”。“三官庙”一直传流下来,后来又成为村名。《山东沾化地名志》记载:“清末有李姓在此建村,因此处有一三官庙,遂以为村名”。三官庙村名沿用至今,即今冯家镇三官庙村。

萧恩墓在何处?今富国街道办事处吴家庄子老人们说,本村西北高地上有一古墓,历代相传为萧恩墓。这座古墓直到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修筑台田整平土地时,才被平掉。

萧恩打渔的故事,已深深扎根于民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一段经久不衰的民间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