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面的设计你会想到什么?
日系、军装、大佐风……
不禁让人想问,别的服装都是靠设计,为什么你们李宁的服装可以发语音??
01
李宁服装新品被骂辱华
10月17日,著名的运动品牌“李宁”股价盘中暴跌13%。而这次暴跌与李宁公司新上市的一款服装可能紧密相关。
这款产品相似程度和当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所带的帽子几乎相似,被一部分网民认为是在模仿日军军服。
这一下就炸开了锅,一时间,质疑、段子满天飞。
日系、军装、大佐风……从目前的舆论来看,这是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飘过的关键词。
舆论是否过激、过度联想?还是品牌自己夹杂了的小心思?
其中,传的最广的一个段子是“我把李宁当国货,他却把我当大佐”,甚至还有人扒出李宁公司当前的某位高管是日籍华人,把这个也当作了攻击点。
随后,李宁的高管冯晔发朋友圈回应,但让他没想到是,他的回应,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不少网民对这番回复的评价是,“我需要你来教育吗”,认为李宁不尊重消费者。
在二十大召开的特殊时期,李宁服装事件这一舆论迅速发酵,全网都在刷屏,不仅有损公司和产品的形象,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02
李宁的道歉没有挽回舆论风波
舆论从15日开始发酵,网上已经骂了三天,李宁直到19日才回应,可以说是完全错过了公关黄金时间。
19日,李宁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此次相关产品的设计及造型给大家带来了困惑和疑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不算及时的回应没有挽回风波对李宁造成的影响,李宁已经连续多日股价下跌。
既然是道歉,那就说明该公司承认自己错了。至于错在哪里,在这份声明里,网友们发现李宁官方总结出的一个重点:
此次相关产品的设计及造型给大家带来了困惑和疑虑。
然而李宁的道歉,广大网友并不领情,甚至表示:“这种死不认错的声明还是扔到马桶里比较好”。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认为:
其一,李宁仍然在试图解释,仍然强调这样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头盔。
其二,认为李宁避重就轻,整个声明都没有提到“侵华日军”这样的字眼。
关于第一点,这两天有不少历史专家给大家科普过,我国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后的甲胄里,确实有过这样的设计。而且,这种“护颈巾”哪怕是在近现代,也不止是日军有,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有。
如果说第一点,李宁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理由解释自己这种设计,那么第二点则是这份声明写得不够周全之处。毕竟,哪怕中国古代有这样的头盔,也并不影响消费者第一眼看到它想到的是侵华日军。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个消费者都是历史专家。
李宁明明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甲胄里找灵感,如秦甲的厚重、唐甲的胡风、宋甲的精致等等,这都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然而,李宁的这款服装设计没有考虑周到,想要进行创新、标新立异,却没有吃透中华传统文化,没有顾虑到国人的特殊情感,典型的自己把自己玩翻车了。
03
爱国营销需要适度
李宁是我国著名男子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李宁品牌创始人。在运动生涯中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2008年作为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主火炬手点燃圣火。
李宁自1989年退役后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宁”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发展体育及相关业务,为中国体育产业及消费品行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李宁通过长期的国潮营销,在消费者心智中牢牢建立了“国潮=李宁”,“李宁=爱国”的认知,大家眼里自然容不得一点沙子。
况且日本人历史上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李宁的这款军大衣服装让人浮想联翩,很容易联想到侵华的日本军国主义。
很多消费者买李宁是冲着李宁是爱国的国货,然而李宁长期打着爱国口号的品牌,却设计类似军国主义的产品,极大地伤害了国人的感情。
针对李宁服装这一舆论事件,资深媒体人胡锡进认为李宁公司不是在故意模仿日本军服,因为这样的行为属于商业自杀行为。胡锡进建议,李宁公司要尊重国人的感受,用停售相关服装结束这场争议,并且总结教训,避免舆论更大规模发酵,从而减少损失。
爱国营销是一把双刃剑,鸿星尔克带动了一波国货野性消费之后,有些品牌就开始东施效颦,强行卖惨,甚至试图将“爱国标签”完全取代自己的品牌标签。
爱国标签不是你想贴就贴,想撕就撕的。如果品牌认知更多是建立在爱国情感上,过度地打着爱国营销的口号,而非产品品质上,一旦这种情感坍塌,翻车就在一瞬间。
写在最后:
越大的企业,越容易产生舆论风波。有的舆论是情绪主导,而不是企业真有什么大错,企业最需要做的是安抚情绪,合理、迅速、有效地处理舆论风波。
爱国营销需要适度,李宁服装这一事件可以说为知名企业敲响了警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负面舆情发酵的速度特别迅速,正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中国的企业要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现在的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