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庞涓为大将领兵讨伐赵国,“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史记·田敬仲世家》记录了齐国大夫段干朋的“救赵之策”,即救赵并不一定率军直赴赵国,那样会令“赵不伐而魏全”,齐军可以向南进攻魏国的襄陵吸引魏军前来救援;到那时,邯郸即使被攻下,齐军即可以在魏军回师救援的途中伺机打击魏军。

齐威王当机立断,于公元前353年任命田忌负责伐魏救赵事宜,由孙膑为军师协助谋划。

令人不解的是,田忌应该已经了解了段干朋的“救赵之策”,为何在得到任命之后,还要立即整军备武,准备率军直奔邯郸。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田忌欲引兵之赵”。是否可以理解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借田忌对“救赵之策”的“一无所知”抬高孙膑之嫌。

田忌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孙膑,孙膑得知田忌的想法之后,立即献上与段干朋相似的“伐魏救赵”之策。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1)

围魏救赵路线图

田忌按照孙膑所说,一一实施,结果“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这便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当我们谈到“围魏救赵”均能想到它的策划者孙膑,但在《史记》不同的篇章中“围魏救赵”却出自两个不同的人,而且是同一时期在齐国针对同一件事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可以归结为“名人效应”,甚至有为名人罗列素材的可能。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2)

孙膑与田忌商讨救赵之策

齐国采用“围魏救赵”重挫魏军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时期,但当我们翻阅史书不难发现,相似的操作手法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多次记录在册,所以无论是孙膑,还是段干朋均非“围魏救赵”的首创者,仅能称其为“因事引策”,即借用前人创造的智慧为己所用。

以下即是见诸于史册,且与“围魏救赵”异曲同工之妙的“伐宋以救郑”、“攻曹、卫以救宋”。

一、“伐宋以救郑”导致宋襄公霸梦破裂又身死

1、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去世,宋襄公亲眼目睹了齐桓公称霸期间是何其威风。于是宋襄公欲效仿齐桓公称霸诸侯。宋襄公十二年春,宋襄公首次召集“鹿上之盟”,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国国君和楚成王的强烈不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成王对宋襄公的所作所为愤怒不已,“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3)

宋襄公召集会盟

之后,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未经齐国、楚国同意,即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宋襄公不听。在去盂地会盟前,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要他带上军队,以防楚国人不讲信用。

到了约定的日子,“宋公、楚子、陈侯、蔡侯、许男、曹伯、郑伯”均如约出席。但是,宋襄公哪里知道,楚国已经预先埋伏了军队。当宋襄公、楚成王为了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执的时候,楚成王当即下令抓了宋襄公,并将其带回楚国关押,以备将来攻打宋国之时派上用场。同年冬天,诸侯在亳地会盟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宋襄公想借助他国力量称霸的企图破灭。

2、宋襄公一心想当盟主,却被楚国给弄成泡影,还被楚成王擒获。宋襄公遭受如此侮辱,对楚国恨之入骨,但苦于无力伐楚,只能忍气吞声。

此时,春秋之初首开霸权的郑国已经沦为墙头草,并迅速倒向楚国,“郑文公南朝楚”。宋襄公正在气头上,得知郑文公所作所为,决意拿郑国出出气。

宋襄公十三年,宋襄公以倾国之兵讨伐郑国。郑文公闻讯,立即派人到楚国告急。楚成王决定向郑国伸出援助之手。一时间,楚国朝廷对如何解救郑国争论的不可开交。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4)

宋襄公伐郑

大夫成得臣献上“救郑不如伐宋”的计策,即宋襄公不自量力,出兵伐郑,国内必定空虚,楚国可以乘虚而攻之,必定取胜。当宋襄公得知楚国袭击宋国时,必定回兵自救,到那时楚国可以沿途埋伏,以逸待劳,既可以打击宋国,又能解郑国之困。

楚成王当即采纳成得臣的建议,并任命其为领兵大将兴兵伐宋。

也许是孙膑太过出名,以至于“围魏救赵”广为传播。而今楚国大夫成得臣的“伐宋以救郑”不就是较早版的“围魏救赵”么?

楚国大夫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战争的发展果然如成得臣设想的那样,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宋、楚双方在泓水相遇,结果宋军惨败,宋襄公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5)

宋襄公战败

“泓水之战”之后,宋襄公因伤去世。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而身死。

二、连续两次“攻曹、卫以救宋”,晋文公霸业初展头角

1、晋文公四年,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百业复苏,晋国的外部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此时,楚成王率领其他诸侯国包围了宋国,宋国立即派出公孙固赶到晋国请求援助。

晋文公闻讯后,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晋国大夫先轸先以“报施定霸,于今在矣”建议出兵解救宋国,同时借此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下晋国的实力。

晋国朝会上,大臣们各抒己见,重点对如何解救宋国争论不休。最终,大夫狐偃献上“伐曹、卫以救宋”的策略,即“楚新得曹而初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

古人的政治智慧令人佩服,他们懂得借力打力,做事力求事半功倍。战国军事家孙膑美名千古流传,令“围魏救赵”家喻户晓,反而忽略了孙膑之前即存在的,与“围魏救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攻曹、卫以救宋”。

为了攻曹卫以救宋,晋国还特别组织了三军,赵衰推荐郤穀统帅中军,并以郤臻为辅佐;由狐偃统帅上军,以狐毛为协助,并任命赵衰为卿;由栾枝统帅下军,以先轸为协助;荀林父驾车,魏犨做护卫。晋国上、中、下三军准备完毕,即出征讨伐曹国、卫国。

在此特别交待一下,晋文公出兵曹国、卫国救宋国,有“一石二鸟”之意,既能够报恩宋国,又能打击曹国、卫国,教训一下在流亡曹国、卫国时两国国君对其无礼之举。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6)

晋文公伐曹、卫救宋

2、到了晋文公五年,楚国又包围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发出了告急请求。

此时,晋文公特别纠结,若救宋国,一定会与楚国为敌。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楚国时,楚国曾经大施恩惠。可是,宋国也曾经有恩于晋公子重耳,也不能见死不救。

正当晋文公为左右为难的时候,大夫先轸分析了当前形势,又将晋文公四年“攻曹、卫救宋”计策献给了晋文公,既避免了与楚国正面为敌,也可以解救宋国,还能再次教训曹国、卫国,可以说是三全其美。《史记·晋世家》记载了先轸操作思路“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即晋国出兵曹国、卫国,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壮大宋国,以此刺激楚国。如此一来,楚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必须放弃攻打宋国。

晋文公当即采纳了先轸的意见,最后事情的发展正如先轸希望的那样,楚成王率军离开了宋国,宋国危机再次解除。

孙膑在哪围魏救赵(春秋时期已经多次使用的计策)(7)

晋文公再次救宋

晋国上下充分国际局势,连续两次用了同样的方法化解了两次危机,展现了大国高超的战略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晋国霸业奠定了基础。

本文由“历史倪说”在参考以下资料的基础上,个人见解:

1、《史记.晋世家》

2、《史记.田敬仲世家》

3、《史记.楚世家》

5、《史记.宋微子世家世家》

6、《纲鉴易知录》

7、《左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