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按照普遍的统计方式。

只要演员挂名参演,不管是龙套、客串、特别演出还是配角和主角,电影票房都会计入累积数据中。

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很多质疑。

如果苛刻一点考虑,其实只有主角电影才能算个人票房。

而有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明白。

何为双雄、什么叫三巨头,主配关系又该如何界定?

之所以只提到双雄和三巨头,是因为三线叙事几乎是故事框架的极限,再往下发展就变成群像模式,而群像电影其实是不分主配的,另外配角也有戏份较多的情况,但严格来讲,也不计入个人票房。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港影番位的大乱斗与票房的疑云(港影双雄三巨头与主配结构)(1)

首先谈双雄电影。

这个类型可以列出很多电影。

比如《喋血双雄》、《至尊无上》、《赌侠》、《整蛊专家》、《纵横四海》、《新上海滩》、《黑金》、《暗花》、《风云雄霸天下》、《暗战》、《东京攻略》、《决战紫禁之巅》、《无间道》、《寒战》、《赤道》、《无双》和《扫毒2》。

也包括即将上映的《风再起时》和《金手指》,都是双雄电影的典型。

从个人票房统计来讲,这些数据当然都能算作个人成绩,而一般非商业型演员会被忽略。

因为票房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职业生涯只有少量孤证,其商业价值就会存疑,从而会被商业价值高的演员完全盖住风头。

比如《黑金》和《寒战》中的梁家辉,《暗花》和《暗战》中的刘青云。

反过来看,如果商业票房表现较好的演员,就不会遭遇这样的漠视,可以《风云雄霸天下》和《东京攻略》、《决战紫禁之巅》的郑伊健为例,除了番位不及郭富城和梁朝伟、刘德华之外,他的商业价值也一向都受到业内肯定。

这个问题当然是市场决定价值。

而关于票房统计,则一向没有异议,算得清晰明了。

演员共享票房实绩。

港影番位的大乱斗与票房的疑云(港影双雄三巨头与主配结构)(2)

第二个问题是三巨头模式。

这个类型相对“双雄”来讲要更少一些。

历史案例诸如《英雄本色》、《喋血街头》、《三岔口》、《投名状》、《窃听风云》、《扫毒》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电影。

比如《英雄本色》,尽管据闻周润发的角色一开始只是客串,但最终成片无论在戏份还是剧情关键性上,小马哥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张国荣尽管限于角色设计没有过多发挥,但二人与狄龙“三足鼎立”之势毋庸置疑。

而一般来讲,判断是否“三巨头”主角模式,可以基于三个方面去观察。

其一是片方宣传口径,其二是海报站位和名字排列,其三是戏份和故事线对比,上述电影中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就可为典型。

当年的官方宣传是这样的,「甄子丹、周润发和郭富城领衔,史无前例的春节档最强阵容即将引爆,“魔幻三雄”的终极之战大幕拉开。」,这句话既阐明了主演顺序,也点出了领衔演员,也即番位顺序是甄子丹第一,领衔阵容则是三巨头。

海报当然也很分明,同样贯彻了这样一个概念。

在剧情来讲,饰演孙悟空的甄子丹当然戏份第一,而饰演牛魔王的郭富城也不遑多让,神魔大战、阴谋布局、统领魔界、设局策反悟空、反攻天庭、终场混战,戏份甚至较饰演玉帝的周润发要略多一些。

在票房统计上,这种类型电影也很简单。

一番演员享受最大荣誉,而二番及三番主演可分享票房实绩。

港影番位的大乱斗与票房的疑云(港影双雄三巨头与主配结构)(3)

最后再看主配问题。

这个层面很容易分辨,争议也一般不多。

双周一成的电影一般都是唯一主角,当然前述双雄和三巨头的少数情况例外。

比如1982年的《投奔怒海》、1987年的《监狱风云》、1988年的《旺角卡门》、1989年的《赌神》、1991年的《九一神雕侠侣》和《五亿探长雷洛传Ⅱ父子情仇》、1992年的《龙神太子》、1994年的《赌神2》乃及2016年的《澳门风云3》,都只有一个主角。

细究起来,也就是刘德华给林子祥做配角、梁家辉给周润发两次做配角,刘德华两次给周润发做配角,郭富城三次给刘德华做配角。

更多的主角电影就无需多提,大家随手都能列出很多例子,而这种类型的电影,票房只会统计给唯一的主角演员。

这里面可能《澳门风云3》有一定争议。

就电影来讲,毫无疑问是一场群星戏,但要注意一个问题,电影有这么一个定位,「《澳门风云》系列当仁不让的主角」永远都是周润发,与早年的《赌神》、《赌神2》一样,主配关系非常分明。

换句话说,《澳门风云》本身就是周润发领衔之下的群星戏。

但周润发是唯一主角,这不应该有疑问,与上述其他电影没有区别。

比如《旺角卡门》中的张学友、《九一神雕侠侣》和《龙神太子》中的郭富城,戏份都并不少,但主配关系不能颠倒,甚至也不能并列。

票房成绩自然归属唯一主角。

港影番位的大乱斗与票房的疑云(港影双雄三巨头与主配结构)(4)

票房成绩向来受到很多关注。

而双雄、三巨头与主配结构,或能成为统计依据。

此外客串、特别演出和龙套情况可忽略。

仅一人浅见,亦可斟酌探讨。

真理可在讨论中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