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识”这个名相,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个词汇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在不同的书籍中,甚至在同一本书的不同语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对意识产生了诸多模糊、笼统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个常用词,在灵修术语当中它出现的频率更高,今天它在科学术语当中出现的频率也在提高。

意识,不像其他的常用名相,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它与生命实相是如此的接近,认识了意识,就代表着距离认识生命的真相不远了。相反,如果对它存在意义混淆,会对我们的成长构成很大的障碍,甚至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意识都分为哪些(意识到底是什么)(1)

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是什么?

当你出门的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你忘了带钥匙;当你的人生步入中年的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你的生活只不过是原地打转;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犯了某个严重的错误;经过某件事,你才“意识到”某人根本就不关心你……

在以上的语境中,意识这个词含有觉察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发觉”来代替“意识到”,但是我们并不会用“觉察到”来代替“意识到”,因为“意识到”有“想到”的含义,它掺杂了“想”的成分,其中有回想、回忆的成分。

如果你在当下觉知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才称为觉察到,而不会说意识到,比如你看到墙上有一个破洞,你不会说“我意识到墙上有一个破洞”,你会说“我觉察到墙上有一个破洞”。

在这个语境中根本没有回想的成分,而是直接的觉知,所以我们不会使用意识到这个词汇。但凡提到了意识,其中必然掺杂“觉和想”两个含义。

“觉”永远不可能被剔除掉,任何的“想”都离不开“觉”的背景。

当一个医生说病人失去了意识,实际上就是在说失去了正常的觉知力和思想能力,显然这是大脑出问题了,大脑出问题时,一个人的意识就会混乱,行为也会跟着混乱。

这里所说的意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生理层面的意识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医生口中所说的意识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包括感知、思考、反应、记忆、分辨等能力。

意识都分为哪些(意识到底是什么)(2)

你也发现了,生理上的意识也包含着觉知的含义。

实际上,我们平常所说的意识,其实就是“觉知和思想”的综合体,实际上,意识就是基于意义的觉知。

意: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由人为的定义而来,意义带有主观的色彩,带有认知的色彩,带有自定义的色彩。

识:识别。包含有分辨、判断、区分、辨认、比较等诸多含义,其根本的含义就是分别。

意识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按照我们的认知、意义去分别、辨认……

意识,就是蒙着滤镜或有色眼镜的觉知,它是对纯觉知的过滤方式,因为意识的存在,我们带着一层变色眼镜来看待世界,通过意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被渲染、被诠释的世界。

意识是“八识”中的第六识

意识,是“识”的一种。最严谨的对“识”的阐述体系为“八识论”,八识论是一套不得了的思想体系。

在八识论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实际上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生命系统是在完整的八识的基础上运作的。

意识都分为哪些(意识到底是什么)(3)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它们总是被打包看待,它们的运作原理相同,统称为五识。五识带给我们的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我们的五种感官是外向型的,它们没有感知内在信息的能力。

就拿五识中的眼识来说,眼睛能看,是因为有视觉,用眼识去觉,就是看,这是一种感知方式:用视觉去感知。

在八识论中为什么用“眼识”这个概念,因为视觉并不是纯粹的觉,而是被蒙上了一层滤镜的觉,所以它称为眼识。眼识通过可见光来识别外境。

眼识的“滤镜”同样具有个性化色彩,每个人的眼识也有差别,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看的方式”去看,只不过大家看的方式差别不大,但还是有差别的,比如绿色,在红绿色盲来看就是红色。

普力邦(斯坦福大学神经心理学家《脑之语言》作者)早期对视力的研究时,发现猴子经过视觉神经接收的视讯并不直接传到视觉中心,而是先由脑中其它部分过滤后才交出。无数的研究显示人类的视觉也是同样的情形。视讯进入脑中先由太阳穴叶订正修改后才交给视觉中枢。某些研究认为我们所「见」事实上只有50%以下是依据进入的视讯来决定,剩下的50%是由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来决定。眼睛也许是视觉器官,但真正的「看」是由脑在看。

如果你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眼识的差别,那你一定会体会到“舌识”的差别,同样一道菜,不同的人尝出来的味道差异很大,舌识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的口味的不同。

外部信息通过五识的分别过滤之后,才被传导给大脑,大脑作为显示屏幕呈现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信息,所以这些信息并不是真相——现实并非我们看到的那样。

意识都分为哪些(意识到底是什么)(4)

第六识:意识

意识为什么没有被打包到前五识之中,就是因为意识接受的是来自于被前五识接受并处理过的信息以及记忆的信息,意识并不直接对外,相对前五识它是内向型的。

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眼识就停止运作了,但是意识可以离开外境而独立运作,我们在白天发生的事情,晚上照样可以在意识中继续处理。我们的思考活动就是意识在播放和处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来自五识的,也可以是纯粹的记忆信息。

人类的大脑远远高于其他生物,记忆能力也很强,记忆的信息更是庞大无比,再加上我们后天刻意的训练头脑,这导致人类的意识活动极其活跃,大脑的绝大部分能量都分配给意识活动了。

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大脑,但不仅限于大脑,实际上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这也是意识与前五识不同的地方。

意识对各种信息进行复杂的处理,会帮助我们建立认知、形成思维模式、形成情绪模式、建立概念、辨别价值等。

总体上,意识帮助我们干的主要事情就是“分别”,意识让大脑变成了一套分别装置,意识其实就是分别心的代名词,也是头脑的代名词。

生命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就连在分别心中,觉知都存在,离开了觉知,分别也不可能发生,离开了觉知,就无法思想。

但是离开了思想,觉知仍然还在,所以有的人常常用意识这个词来代替觉知,这很容易造成误会,意识包含着觉知的成分,但它不是纯粹的觉知,它是掺杂了分别心的觉知。

因为意识充满了分别心,所以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掩盖着觉知,当我们意识活动强烈时,觉知力就会被严重抑制。意识活动其实就是念头的活动,混乱的念头会极大的抑制我们的觉知力。

觉,是生命的本体,被称为本然心。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掩盖了觉性,只有超越意识,才能回到生命的源头,还生命以自由。

意识都分为哪些(意识到底是什么)(5)

我们的记忆、信念、认知、情绪、思维、习惯、觉察力、感知信息的方式,都有意识的鲜明烙印,这些东西都与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多是意识运作带来的结果,它们是生命的刻痕,是限制性力量的来源,就是这些限制性力量,把生命局限在三维空间。

我们依赖意识生活在三维空间,也同时被局限在这里。意识终究是一种识,它不代表心,幸亏我们还有心,若想从识中解脱出来,还要依靠心。

意识决定了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方式,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更决定了我们该储存哪些信息,这一点极其重要,这牵涉到第七识和第八识,如果有机会就放在以后继续分享。

本文结束,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相关专栏:


相关文章:

认知为什么难以改变?认知是意识层面的条件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