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关于勉县改市的话题被炒作得沸沸扬扬。

“县改市”是勉县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勉县人,我也谈谈我对勉县“县改市”后城市名称的看法。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1)

一般情况下,由“县”改为”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原来“县名”中的“县”字去掉,后面直接加“市”。例如,1981年原“汉中县”改“汉中市”(今汉台区)。但,由于勉县属于“单名县”,“县”属于行政区划专名,县改市后不能直接叫“勉县市”。

勉县县改市如何命名?

从地名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首推“沔州市”,备用“梁州市”。

理由如下: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2)

沔州市。体现了“勉县”的地名传承。

沔州-沔县-勉县一脉相承。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64年改沔县为勉县。在地名中,“沔”是地域名(解放初的地图上勉县就被标注为“沔”),“县”属于行政区划专名;不能机械地认为“沔州”和“沔县”不是一回事。目前,按全国大部分“单字县”改市的“惯例”,基本都是“x州市”(如原商县改为县级“商州市”)。

如果官方认为“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沔县”改名“勉县”的说辞),不妨改名梁州市。

梁州市。体现着深厚的文化传承。

“梁州”,古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地理专著,按照山川、河流走向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个地理区域。后来人们用“九州”代指中国,所以在中国地名史上《禹贡》和“九州”具有崇高的地位。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3)

目前,“九州”中有3座地级市、3座县级市,只有梁、雍、豫3州还不是城市名。改称“梁州市”是对古九州的纪念,切“梁州”与勉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 “沔州”与勉县: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抗金名将吴璘之孙吴曦判宋降金,改“兴州”(驻今略阳县)为开德府;三年(1207年),乱评,南宋朝廷废伪“开德府”,改原兴州为“沔州”,改顺政县为略阳县(属沔州辖下)。这是“沔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的开始。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将“沔州”迁治“铎水县”(今勉县城东旧州铺),“沔州”正式“入籍”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省铎水入沔州(撤销铎水县并入沔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

1964年9月,改“沔县”为“勉县”。

从1283年“沔州”迁治今勉县起至1964年改为“勉县”,“沔”字在勉县地名史上已经存在了681年;加上因“沔县”演变而来的“勉县”,共733年。如果加上从西汉初到隋初的“沔阳县”,“沔”字在勉县地盘上先后存在了1500年之久,已经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4)

2.“梁州”与勉县:

最早的“梁州”为地理区域名,《禹贡》中有“华阳黑水惟梁州”的说法。“华阳”指秦岭以南,“黑水”指金沙江。所以,《禹贡》中的“梁州”是指包括汉中安康在内的今西南地区。

“梁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公元263年。是年魏灭蜀,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梁州驻沔阳(今勉县旧州铺)。 “梁州”正式和勉县结缘。梁州在西晋中期(公元282年)迁治南郑(今汉中市),后一直存在至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升级为“兴元府”。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5)

最初的“梁州”管辖范围北起秦岭,南至贵州桐梓,东至夔门,西至剑门。经过两晋南北朝的演变,唐朝中期已经萎缩至今汉中盆地西部,相当于今汉台区、城固县、南郑县、勉县、宁强县地域。

“梁州”本代指汉中,但“汉中”知名度更高。汉中是秦36郡之一,且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汉中多年来一直在宣传“汉文化”,如果舍弃“汉中”名称,这些年所做的努力等于白费。所以“汉中市”不可能改名“梁州市”。若勉县能够“继承”这份珍贵的地名遗产,也是对地名文化的一种传承。

目前,冀州、兖州、青州为县级市名,徐州、扬州、荆州为地级市名。勉县如果改名梁州市,也是为“九州”大家庭最终“团聚”的一大贡献。

东汉亭侯乡侯等级(侯安德汉上钩沉勉县改名大家谈)(6)

作者简介 侯安德,现供职于勉县县属机关,对地域文化有一定研究。2005年以来先后在网络发表《汉中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定位》、《汉中各县地名考》等多篇文章,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期刊198】

本期责编:凌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