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与脂肪的关系(是怎么影响血压的)(1)

提到判断一个人胖不胖的标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BMI=体重kg/身高m²)。

约七成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正因如此,作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参考指标,体重指数也被广泛用于评估高血压风险。

低血压与脂肪的关系(是怎么影响血压的)(2)

但不久前刊登在瑞士期刊《营养学前沿》上的新研究发现,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的BMI,并不是一个评估预测高血压风险的完美指标,因为脂肪堆积位置对血压有着显著影响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解读内体脂肪是怎么影响血压的,并教你科学调控。

受访专家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毅 □赵松 博士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

本文编辑 | 徐文婷

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

张毅介绍,临床中常能看到一些肥胖的人血压并不高,且代谢水平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体重指数悖论”。其原因是体重增加不仅包括了脂肪的堆积,可能还伴随肌肉量的增加,且脂肪长在不同部位对血压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为了解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到底会对血压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了这项新研究,由此首次确定了人体各成分对血压变化的相对贡献值。

低血压与脂肪的关系(是怎么影响血压的)(3)

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1999~2018年内符合要求的14412名18~59岁参与者数据,具体包括血压、总肌肉量、躯干脂肪量、腿部脂肪量和手臂脂肪量等。

分析发现,无论男女,总脂肪量和总肌肉量都独立地与收缩压(高压)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缩压。

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或民族、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抗糖尿病药物及降脂药物服用情况、体重指数等变量后,脂肪分布与血压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简而言之,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四肢脂肪多,高血压风险反而更低。

考虑到躯干和腿部脂肪量对血压的相反影响,新研究提出,“躯干和腿部脂肪量之比”可能是评估和预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更有效指标。不过,赵松说,由于参与者是中青年健康人群,上述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类型或许是影响因素

在张毅看来,不同部位脂肪对血压的影响差别,可能与脂肪类型有关。身体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同时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细胞特征的米色脂肪。

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在体内较少,占人体总质量的0.1%~0.5%,占人体脂肪总质量的0.2%~3%。其功能主要是消耗葡萄糖和甘油三酯,产生热量,主要分布在颈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白色脂肪

白色脂肪占女性人体总质量的30%~40%,占男性人体总质量的15%~25%。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

白色脂肪通常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米色脂肪

米色脂肪零星驻留在白色脂肪内,主要存在于皮下白色脂肪,如腹股沟和腋窝处的白色脂肪中。研究发现,在寒冷、运动、药物等作用下,白色脂肪组织可发生“棕色化”,部分转变为米色脂肪。

由于米色脂肪具有增加产热、促进能量消耗等作用,促使白色脂肪生成米色脂肪,成为当下肥胖症等代谢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低血压与脂肪的关系(是怎么影响血压的)(4)

躯干是内脏脂肪的主要堆积部位,这或许是躯干脂肪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原因;而四肢部位的皮下脂肪发挥保护作用时,便体现为与血压的负相关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同时发现,身体成分与血压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对此张毅解释说,脂肪累积过程中,男性主要集中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型身材”;女性主要在大腿,常表现为“梨型身材”,这种分布差异本就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同影响。

想防高血压先要控体重

无论脂肪长在什么部位,减重都应成为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是由于在减重过程中很难精准实现局部减脂,减脂降压的措施仍要从最基本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着手。

张毅建议,日常至少要做到以下4点,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

1饮 食

适当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乳制品,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的饮食,减少高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比如各类甜品、糕点等。

除控制体重外,还有一些食物与血压直接相关,需要科学调整摄入量:

2运 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好处。

3睡 眠

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有利于控制脂肪量。

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发表在《营养素》上的研究发现,与睡眠达到7~9小时的参与者相比,睡眠不足7小时的参与者身体各个部分脂肪量都会明显增加。

4心 理

长期的工作生活压力会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及伴随而生的慢性炎症,还有“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过多分泌。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专家最后强调,虽然BMI不是一个完美指标,但达到肥胖程度的患者,若经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仍无法减重,可考虑到专科门诊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