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几乎家喻户晓,那么,作为本故事主人公的王祥,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是任人欺凌的傻白甜?还是欺世盗名的腹黑男主?其实,要弄清楚王祥的人品,还需要从头聊起。

01. 孩儿没娘,说来话长

王祥,字休征,琅邪郡人士,出身世家大族,是汉代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人,祖父王仁,曾任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倒是没有做过高官,但也摆足了姿态,被朝廷征召做官的时候,断然拒绝了。

这一手拒绝的把戏,当时的许多名士都玩儿过,比如后来被尊为晋宣帝的司马懿。

王父有底气拒绝做官,除了他才华横溢、胆色过人之外,恐怕也跟自己家底不薄有关,至少不会穷到"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步。

这种家世背景之下,如无意外,王祥算是赢在人生起跑线上,一出生就比大多数人拥有更多资源,将来取得的成就也不可限量。

但问题在于,王祥的人生,还就出了个意外。

他的亲生母亲早逝,王融又娶了朱氏,作为继室,也就是王祥的继母。

寒冬腊月,卧个冰耍耍

朱氏生病,点名要吃新鲜鲤鱼,但当时是大冬天,哪有鲜鱼可吃?朱氏不管这么多,点菜是她的事,买菜是王祥的事,做不到?就等着挨收拾吧。

王祥没有争辩,默默地去了河边,朱氏以为他必然空手而回,王祥却变魔术似的拿出两尾鲜鲤鱼,王融好奇问:"你怎么弄来的?"

王祥羞涩回答:"我正准备脱了衣服去破冰捞鱼,那冰面却突然自己裂开了,两条鲤鱼跳出来,我就捡了个大便宜。"

王融啧啧称奇:"我儿运气真不错。"

要求被满足,朱氏能说什么?当然是选择闭嘴、吃鱼。

又有一次,朱氏又突发奇想,要吃烤黄雀,没等王祥去捉,十几只黄雀自投罗网,飞进王祥的帐幕,甘当盘中餐。

这是什么样的牺牲精神?跨越种族的深沉爱恋啊!

总之,朱氏各种刁难,王祥都用近乎神迹的方式化解,同乡人都说这是因为他孝感动天,所以老天爷显灵帮他,朱氏也越来越心虚,害怕触怒上天,不敢再害王祥。

其实,跳开时代来看,我们会发现,王祥的神奇,不过是被继母逼出的自保之道,这个能破冰捞鱼、上山捉雀的捕猎高手,不甘心平凡渡过一生,而是编出各种故事,将他的高超技术渲染成神迹,为自己罩一道护身符。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透过这简短文字,我们不难看出,王祥在家中处境是不被信任的,继母甚至可能做出在王融或自己的汤药里下毒、陷害继子的事情,才逼得王祥不得不事事亲力亲为,连汤药也先尝一口,以示清白。

王祥不是什么天命之子,也没有孝感动天,此刻他还是一个不得不忍辱负重、保全自身的可怜孩子,想尽办法讨父母欢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晋书》和《搜神记》记载的都是剖冰求鱼,也就是在冰上打个洞捕鱼,现在北方还盛行这种捕鱼方式,寻常得很。

可后世传着传着,就成了"卧冰求鲤",也就是脱光了衣服、躺到冰上,靠体温融化冰层来捕鱼。

这是什么傻缺才能干的事情?莫不是想被活活冻死?反正我小时候听到这种故事,是死活不信的,并且还有点鄙视。

王祥傻白甜的由来,也从此开始,但事实上,他不傻,也不甜。

02. 扶母携弟,隐居卅载

王融过世后,王祥与继母朱氏、同父异母弟弟王览一同生活,还算融洽。

其实,最初朱氏还是想谋害王祥的,估计目的是为谋夺家产。

前面我们提到,王家是世家大族,家资不菲,这点在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证。

据《晋书》记载,汉末战乱不断,王祥带着朱氏、王览到庐江避祸,隐居了三十多年,他出来做官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

没有家产傍身,哪敢几十年都不工作?即使有家产,这种人搁现在铁定被戳脊梁骨、啃老族的头衔没得跑,但搁古代,人家却是"名士自风流",骨气、傲气冲破天际。

腹黑与腹黑的最终对决虐吗(是傻白甜的任人欺凌)(1)

祖上有房,心头不慌

周围的读书人对王祥钦佩得紧,朱氏却只觉得,养了个吃白饭的祸害,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因为一个人的阻挠,朱氏注定不能得手,那人便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

如果说王祥是披着傻白甜外套的逆袭起点男主,他弟弟王览却是货真价实的傻白甜,掏心掏肺地护着哥哥。

小时候,朱氏经常虐待王祥,指使他干这干那,王览便跟着哥哥一起去;朱氏用树枝抽打王祥,王览就哭着抱住哥哥,不让母亲动手。受尽折磨的王祥,因为兄弟这点爱护之心,好歹没有对人性感到绝望。

兄弟俩成人之后,各自娶妻,但感情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好,朱氏虐待王祥不成,便将毒手伸向王祥的妻子,此时,王览的妻子做出了跟丈夫一样的选择,事事陪同大嫂,以身相护。

朱氏一心想做个恶毒继母,奈何亲儿亲媳拖后腿,硬是阻挡了她通往邪恶的坦途大道。

随着王祥长大成人,他的学问更加精深名声也越来越大,朱氏觉得他已经逐渐脱出自己的掌控,下定决心要毒死王祥。

她准备好毒酒,派人送给王祥。

王览得知此事,立刻赶到,想抢在兄长之前喝下毒酒,王祥觉察到不对劲,便不肯给他,朱氏听说亲儿子掺合了,赶紧跑去,一把抢下毒酒倒掉。

这下,朱氏恶行曝光,不敢再动手,母子间终于能"和谐共处"。

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家母子,朱氏之恶,由始至终,都毫无隐藏,她厌恶王祥,在他小时候便各种刁难,那时却没直接下毒,难道在王祥长大成人、聚妻生子后,反而想通了、下狠手?

成人难道比孩童更容易对付?事情能够做得更隐秘?

显然并非如此,王祥对于继母的套路,早已了如指掌,即使毒酒事件中,王览不曾事先得知,王祥也绝不会轻易饮下继母送来的酒,相反,他会以兄弟友爱的名义,邀请弟弟一同共享。

从小到大,王览不都一直是他最为坚固的挡箭牌、时时佩戴的护身符?

若非王祥有意识地拉过弟弟当盾牌,一个几岁的孩童,如何能够事事、时时护住兄长?

腹黑与腹黑的最终对决虐吗(是傻白甜的任人欺凌)(2)

就问你,我白吗?

单就人品而言,王览比王祥更厚道重情义,但他缺少行之有效的宣传,他的低调是真低调。

在那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中,王祥不是睿智、好运的男主角,而只是恶毒继母的亲生子。没人能记得他为维护兄长做了多少努力,相反,听过这些故事的人,都记得与继母斗智斗勇的神奇动物专家王祥。

一个隐居乡下,却浮名于世的孝子。

03. 改朝换代,更换门庭

在王祥的故事里,我们对他的印象是老实本份,非常孝顺,虽然是现代人反感的愚孝,但好歹也算铁板钉钉的好人。

古代都讲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有着浓厚的君父思想。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孝子,肯定也是忠臣,至少他的主观愿望是做忠臣。那些忠孝不能两全的人,内心也是挣扎痛苦的。

王祥是孝顺的,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王融过世时,王祥如何尽孝,史料中并无记载,史家的笔墨倒是毫不吝啬地描述了朱氏死后、王祥是何种反应。

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也就是说,朱氏死后,他守孝期间过于悲痛,甚至生病了,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

一个折磨你大半辈子的人死了,不幸灾乐祸已经是有修养,竟然还能伤心得病倒?如此作派,不是大贤,便是大奸,而结合王祥的生平,我倾向于后者,只能伸大拇指赞一句:影帝!

王祥做戏功夫十足,不仅骗了世人,恐怕连自己都信了,他的孝子角色打动了家人,同样也打动了朝廷的大佬们。很快,他因为孝行被征召做官,这在汉代很寻常,举孝廉是当时为官的正途,很多大佬都是这样踏入官场的。

如此看来,王祥之所以能够容忍朱氏几十年,即使成年后掌握了话语权,也未翻脸,不正是沽名钓誉,等着被察举的一天?

当官之后,王祥表现出不错的治理能力,官运亨通,从县令做到大司农、光䘵勋、司隶校尉等职,还被当时的皇帝曹髦封为万岁亭侯。

腹黑与腹黑的最终对决虐吗(是傻白甜的任人欺凌)(3)

什么?阿瞒只封我个寿亭侯?

这个爵位有谁做过?曹操手下的许褚、荀彧,如此对比,可知王祥受器重的程度。

此时他年事已高,却依然身处权力中心,被曹髦尊为三老,他南面持杖,天子北面讨教,地位尊崇。

然而,司马昭一场宫变,曹髦被杀,朝臣举哀,王祥也哭个不停,直嚷着"老臣无状",觉得没脸见人。

一转头,这没脸见人的大孝子、老忠臣,却又升官当司空、太尉,等于在名义上执掌了全国军政大权,试问,如非心腹之人?司马家怎会放心他坐上这个位置?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王祥再次升官,进为太保,兼睢陵公。

这种位极人臣的地位,说白了,不过是依靠出卖旧主、拥戴新主得来的。

腹黑与腹黑的最终对决虐吗(是傻白甜的任人欺凌)(4)

卧……多少冰能收这些鱼?

王祥表面上言必称忠孝,实际却是精心算计着利益和权势,八十多岁依然占据着高位,有官员弹劾他久病不参加朝会,武帝却扣下奏章,王祥以退为进上书请辞,武帝索性下诏,听任他回家休养,但俸禄如常,留在京城,以便皇帝请教大事。

简单说,王祥不用上班,工资照拿,对朝政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纵观王祥这一生,既无安邦定国之功绩,也无治世理政的才干,唯一扬名者,不过虚拟夸大的孝行,但在国家存亡、忠君爱国的大是大非上,他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如此忠孝,不过欺世盗名,做足了架势,却毫无内涵。王祥深谙包装的重要性,通过一场场作秀,他将自己的事业推向顶峰,最终在浩如烟雨的史册中留下浅薄的一笔。

若干年后,人们提到他,或许会心一笑:呀!那个卧冰求鲤的秀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