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1)

导读:在电视面临互联网强势竞争的当下,扶贫剧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下实现创作的目的,可能还需要打开思路,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

文 | 戴桃疆

在现代都市言情占据影视市场主要份额的今天,观众也不难发现近几年随着扶贫攻坚的政策目标逐渐趋近完成时限。“扶贫剧”作为政策导向性较强的类型间歇性地穿插在各个电视台的节目表里,和各种古装大制作、俊男靓女主演的都市青春爱情故事在气质和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被视为收视率和观众欢迎度的一种标尺——有些俊男靓女主演的都市爱情故事在收视率上的确大不如以乡村奋斗生活为表现内容的扶贫剧。

扶贫剧大多带有比现代都市言情更加鲜明的风格:乡村背景,主要演员群体知名度大多不高且年龄偏大,节奏轻快且生活化,剧中情节党政宣讲色彩较为浓厚,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2)

从扶贫剧的主要特点上看,这一类型基本偏离了当下热门影视创作的全部热门要素,几乎主动放弃了当代中国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年轻收视群体,尽管扶贫剧不乏知名演员出演的例子,例如2014年收视成绩不错的《马向阳下乡记》和这部电视剧的续作《温暖的味道》,由当时正红的吴秀波和眼下在中青年男演员中颇有收视号召力的靳东出演,但总体上仍然很难让扶贫剧这个类型在社会总体层面上发挥宣传的最大化效应。

社会效益最大化不仅仅是扶贫政策宣传的考核标准,也是吸引演员参演的标准之一。知名演员参演扶贫剧大多是响应政策号召的结果。

另外由于扶贫剧大多采用传统的编剧模式,剧本相对许多都市言情剧更加符合传统编剧范式,也吸引到不少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出演。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3)

不可否认,知名演员的参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缺乏互联网社交媒体宣传消减的宣传效应,提高观众的观看热情。但从已经播出的大量扶贫剧来说,大多数剧目都悄无声息地播完,即便它们从质量和观感上还不错。

扶贫剧的困境

除了一部传为纯网络平台播出的《乡村爱情》,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下,都市情感题材越来越成为影视创作的核心。影视剧内容年轻化、都市化、现代化,很少有创作者主动将目光投向乡村,国内的乡村景观更多地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并呈现出“奇观化”和“田园牧歌式”的两级分化状态。它是乡村生活的一个片面,具有强烈的娱乐化属性,真实的乡村生活面临的困境、扶贫工作的困难并不能通过短视频的瞬间展现出来的。

与短视频平台两相对照,扶贫剧不温不火、无声无息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它缺乏娱乐化内容,政策宣讲的成分和色彩过重,一些主要角色言行过分说教,无法吸引年轻收视群体——《乡村爱情》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秘诀就在于尽管在人物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后内容流于平淡,但它在整体上仍然具有强烈的娱乐化特征。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4)

扶贫的主战场在乡村,但真正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市场却在城市,在消费品市场助攻年轻群体的当下,无法吸引年轻的观众群体就无法获得市场,市场不理解扶贫项目,不把真金白银放在购买扶贫产品上,扶贫的目标就无法完全实现。许多年轻人对扶贫项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明星通过公益项目洗刷个人负面新闻的操作引发的相关知识普及,或是扶贫项目走进综艺节目进行宣传介绍引发暂时的、间歇性的购买热潮,至少从实际效果上看,宣传对于扶贫项目来说作用是很重要的。

扶贫剧的政策目标一方面是体现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和困境,通过虚构人物事迹表彰最广大的奋斗在一线的扶贫斗士们,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人通过了解贫困地区的不易从而身体力行地通过购买农副产品等消费行为提升贫困地区的收益,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实现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

但在宣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扶贫剧在宣传扶贫本身效果欠佳。既无法让主流收视群体提升对扶贫项目的认识,也没能实现文化作品的现实效应。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5)

不缺东风,何时能火?

扶贫剧项目大多有专门立项扶持,拍摄完成之后定档播出比许多大制作古装、明星主演都市言情都更容易,且许多时候这两种很受观众欢迎的类型剧目还要为扶贫剧这类的政策性电视剧让路。

对于需要持续曝光维系观众缘和知名度的知名演员而言,扶贫剧并不是为一种低风险的保守选择,对于寒冬期的影视公司而言,受制于行业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最怕的就是聚集积压,而政策性剧集抗积压能力强的优势十分明显。扶贫剧制作有着相对稳定的制作班底,例如前述《马向阳下乡记》就陆续推出了后两部,而《娘道》班底也相继推出了《最美的青春》和《最美的乡村》两部以支援乡村建设为内容的剧集。可以说扶贫剧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创作小圈子。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品牌贡献度(不缺东风的扶贫剧)(6)

相对封闭的创作环境并非全然都是弊端,相对稳定的班底配合更好,在产出上更加稳定,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易重复性创造。有固定的合作演员或倾向于和同质化类型的演员合作,观念相对保守,表现现实主义但手法相对沉重……种种局限都让这部扶贫剧和主流观众越来越远。

在电视面临互联网强势竞争的当下,扶贫剧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下实现创作的目的,可能还需要打开思路,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转换思路,看到扶贫产品的受众,在赞美扶贫干部工作、表现扶贫工作艰辛之余,让更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知乡村、感知扶贫项目。扶贫剧不仅仅是拍给扶贫干部和农民朋友看的,也是拍给扶贫项目的消费者看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无法脱贫,谁能吸引消费者谁就赢得了市场。扶贫剧不是扶贫剧组,旱涝保收的剧组想要实现扶贫剧的社会价值,还需要在内容上多创新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