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起源(姓名的名的来源)(1)

古代的“名”字,左边是“口”,右边是“月亮”,意思是天黑了,爸爸妈妈喊着孩子的名字招呼他们回家呢!后来,“月亮”爬到了“口”的上边。现在的“名”字,上边是夕阳的“夕”。

历史起源

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历史沿革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之后

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

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闰土(节令加五行)。

近代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 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女子的名

古代女子大多都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出嫁则称某门某氏。

但也有例外,例如馆陶公主刘嫖、陈皇后陈阿娇、缇萦、李清照、陈圆圆等在当时拥有地位、权力和名誉的上流社会的女子才能拥有自己的名字,才有可能使她们的名字流传于世。

名与字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3]

作品内容

论名

《老子》开章篇里有一句: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不在原文里翻译,今天人们就有多种解读,但人们好像不太喜欢原文的意思,而是喜欢脱离原文去解读:引用时时常从名气上解读:认为名气要去传播,大了自然会更大,就会有带来更多的利益,实现想要的梦想。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解读里呢?因为当今的人们生活在快餐时代,凡事讲究简单和快速,因此人们对这句话也简单地直观地解读,并捧为至上名言——放之四海皆准,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有时候人们为了这个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名,甚至不怕丢失生命。例如,娱乐圈的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被人们遗忘,时不时地制造一些绯闻:谁和谁私约,谁和谁婚外情,谁曝露走光……又如,一些想未名的人们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时不时地炒作一些新闻:史恒侠事件(芙蓉姐姐),罗玉凤事件(凤姐),郭美美事件(晒富)……还如,一些为了更出名的人们为了人们知道自己的厉害,时不时地做出一些罪闻:分裂祖国,毁谤政府,自杀袭击……

既然名可以让人们如此疯狂,那名的背后一定有人们误读的信息。究其原因有如下:一是名可以带来利益,二是名可以体现德行。利益于生前,一闪而过;德行于死后,经久不息。有人为了利益而放任自己,不分善恶是非而废掉自己;有人为了德行而禁锢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困死自己。

其实有名于过程而非结果,是生命自然的释放。释放在自己的心怀,不以名而取利,不以名而立己。而是在自然规律下专心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在自然时间和空间里发挥到极致,且不刻意去标榜自己的言行。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问:冯伟雄,现在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了。不否认,因为我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凭心而说,凭心而写,所以时常会拿自己说事——那怕是坏事,只有这样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才不会有失于名的正道:名于无求,名于自然。因此,我想我是一个把名释放在自己心怀的人。

名可利人,也可害人。利人者,温馨久远;害人者,鼓噪一时。所以名要以《老子》言“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名于释怀和淡然,名于未来和历史。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武幷切《集韵》《韵会》弥幷切《正韵》眉兵切,音詺。《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又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又名誉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职贡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又《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又《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说文》引《诗·齐风》作猗嗟䫤兮。

又姓。《广韵》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术十卷。

又与命通。《史记·天官书》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张耳传》亾命游外黄。《注》脱名逃籍也。

又《集韵》忙经切,音冥。与铭同。志也。详金部铭字注。

又《集韵》弥正切,洺去声。与詺同。目诸物也。详言部詺字注。

又叶弥延切,音绵。《道藏歌》挺自嘉会,金书东华名。贤安密所戒,相期阳洛汧。

又叶莫阳切,音。《韩愈·曹成王辞》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傧。《张华鲍元泰诔》烈考中丞,妙世显名。峩峩先生,诞资英俊。[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