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总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相信群体所相信的东西,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因为没有人会怀疑大多数所信任的标准会出现问题,所以会不带思考的将自己融入这种标准之内。
但是却不知,世俗存在的未必是真理,因为大多数人看问题都是带着世俗偏见去考量而得到的结果。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会非常恐惧不被群体所容纳的孤独,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孤独,为了在群体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认同感,就会在有意识的层面下,适当地向群体的观念靠拢。
《乌合之众》里面才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所以也可以说,大多数人所信任的未必是对的,他只是不带有理性的去相信一个感性信任的事物,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
庄子说过:“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三人行而一个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还能到达,这是迷惑人少的缘故。若是两个人迷惑,则将徒劳而不能到达,这是因为迷惑人多的缘故。可现在天下人都迷惑,我虽有祈求与向往,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一种可悲。
当多数人都相信一个错误的东西时,一个正确的理念也会在错误的环境下被排挤,当一个群体连正面的声音都不能容纳的时候,这个世界该有多么荒唐。
在此状态下,群体都会全部倒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之中,而错误的事情一定会带来一个痛苦的结果,当多数人制造出错误的结局时,每一个人能逃不出这种错误所带来的悲剧之中。
所以,世俗之中大多数人都是人性错误的制造者,同时也许是人性错误的受害者。
而想要避免这种人性的悲剧的存在,最根本的智慧就是能够从自己的感性走到理性的层面,避免意识之中存在的偏见影响自己判断问题的标准。
如果多数人都能尽可能地用理智的声音告诉自己,什么东西才是应该信赖的,什么又是应该在这个世界之中立足的,那么当群体的力量集中起来的时候,才会呈现一个更加正面和积极的社会。
二、
《容斋随笔》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富人有孩子不能够自己喂奶,而让别人抛弃自己的孩子给他的孩子喂奶,穷人有孩子不能够自己喂奶,却要抛弃自己的孩子给别人的孩子喂奶;富人懒得走路而派人用轿子抬着他走,穷人不能自己走路,却要用轿子抬着别人走。
这都是习以为常而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天下的事情因为习以为常而没有察觉到,以此类推,也就会发现很多类似的事,但人们不认为这是奇怪的事,真是太可悲了。”
在这一段话之中,借由给孩子喂奶和抬轿子这两件事情,来讽刺人们将习以为常的事情当做正确这一问题。
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一样,没有人去怀疑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大家认为既定存在的就一定是对的,多数人认同的就一定是需要执行的。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固化的思维方式,才导致生活中有很多本就不合常理的问题持续存在,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人们一旦陷入习以为常的状态之中,就很难再分清一件事情本身的对错好坏。
世俗之间的很多标准就是因人而定的,当一个群体认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个人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而在这种世俗的标准之下,总有一些人在这样的标准之内任其摆布,甚至失去尊严,就好像一直给富人抬轿子的穷人一样。
所以人生需要一些背离世俗,但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声音存在,这种声音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扶正一个群体在错误的路上前行的状态,在这个世上智者总是少数的,而一个时代的正确的方向,就需要这些少数的智者才能得以存在。
所谓的接近本质,并不是一味地背离世俗,而是在面对世俗的时候,多一份理智的思考,少一些人云亦云的附和,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善良。
因为你少一次人云亦云,在很多时候往往就会给当事者减少一份伤害,世俗的观念除了会形成一种庞大的错误价值观的同时,还会因为人云亦云去伤害着问题之中的人,而这些伤害往往是很多人所不能察觉的,在此状态下,多一份清醒,更是多了一分善良。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