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打着“无损”旗号的音乐,无论是网易云这样的平台还是商店里卖的“发烧大碟”,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人也对无损这个概念摸不着头脑。

​首先,相信大多数人也都知道无损并不是说”和所录制的音源完全一致“这个层面的无损,在这个层面上也不存在无损,声音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进录音源,其中一定会引入噪音;而录音设备不管是话筒,还是话筒线、话放以及后续混音环节都会存在失真,所以我们当前所说的所谓”无损“都指的是相对于音频发行的最终母带而言的。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1)

国内最好的录音棚之一,55tec的母带制作室

谈及母带,就不得不谈到母带制作(Mastering),这一个制作流程最初是用来为灌装黑胶和 CD 做准备的,但经过几十年数字化的今天,目前混音和母带制作基本上都已经完全是数字化流程了,但母带制作依然会为了适应各类发行方式制作不同的母带版本,目前最流行的便是流媒体、数字专辑和 CD,当然,为了音乐爱好者准备的黑胶及更高规模的 SACD 等。

常见音频格式及标准

要说到当前数字音频的格式及标准,就涉及到了三个部分:模数转换的调制过程、数字信号打包成文件的编码和数字文件的压缩。我们先从调制说起。

调制和音频信号传输标准有关,调制之后的信号必须经过编码才能储存和传播,所以二者我们放到一起说。和普通用户最常接触到的主要分两大类:PCM 和 DSD(PDM),二者区别此处不多讲,只说应用。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2)

DSD(PDM)与 PCM

DSD

先从相对小众的 DSD 说起。DSD 是 Sony 和 Phillip 合作开发的一种格式,可以简单理解成,DSD 数据的每一位储存的是声音信号这一刻与下一刻之间的变化。

目前以 DSD 格式出品的音乐很少,而且集中存在于 SACD 介质中(SACD 也是一种光盘,可用 ps3 或者 SACD 专用播放器读取),只有更少的一部分提供数字发行。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3)

Esoteric k-01x SACD 播放器

衡量 DSD 的指标一般就是采样率,常见的格式有 DSD64(2.8224 MHz)和 DSD128 (5.6Mhz),其中 64 和 128 分别代表是 CD 码率的 64 和 128 倍。

因为多数SACD 的来源是 SACD,所以大多数下载到的他人上传的 DSD 格式的音乐都是 iso 格式的文件,需要用专用的播放器打开,其余的常见格式也包括 dsf 和 dsdiff 以及 DST,其中只有 DST 是需要经过压缩的,所以常见于多声道的 DSD 格式储存。

PCM

PCM 很多人都听说过,呈现形式就是一个线性的波形图。一般用两个指标衡量制作的格式:一个是位深,常见 16bit 和 24bit;另一个是采样率,一般是 44.1kHz 或 48kHz 的倍数,如 192kHz、88.2kHz 等。如果在坐标系中呈现,把波强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位深代表纵轴刻度的密集程度,即波形最强到最弱的划分细腻程度,而采样率则是横轴的刻度的密集程度,越密集的采样意味着数字采样越贴近”真实“的模拟信号。于是这两个指标都是越大越好。

PCM 有很多的编码格式都是我们常见的,如 wav、flac、ape、aiff、alac等。其中 wav、aiff 是无压缩的无损编码格式,flac、ape、alac 都是压缩的无损编码格式。这里说的无损编码指的是信号是什么样,存下来就什么样,压缩与否与信号是否有损失无关,只是文件体积和读取文件时的开销不同。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4)

我们常见的 CD 格式是 16bit/44.1kHz 的 PCM 信号,一般认为人耳最高能听到 20kHz 的声波,所以一般也认为 CD 音质及更高均为”无损“音乐,我们现在常听的概念也由此而来。当然,更高采样率回放出的声波虽然可能不能直接被人耳听到,但由于声波残留等等原因,更高的采样率确实会造成最终听感上细微的差异,因此追求比 CD 更高的格式依然存在价值。目前最高的如 DXD 格式的音频能做到 24bit/352.8kHz。

有损音频格式

日常我们听到的、经过压制的音频文件都是有损的,比如常见的 mp3、苹果的 AAC。用最常见的 MP3 举例,码率为 320kbps 的 mp3 与 16bit/44.1kHz(码率为1411.2 kbps)的 CD 相比减小了非常多,而这是通过算法对信号进行有损压缩实现的。下图是一个 24bit/96kHz 的无损音源与有损的320kbps mp3的对比,如果放大看的话会看到 mp3 把 20kHz 以上的信号全部切掉了,可见其失真。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5)

Sony Classic 的一首 24bit/96kHz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6)

320k mp3

有很多人说 人耳极限就是 20kHz,这部分切掉也不不会影响什么,但实际上超高频的信号虽然还是会对周边频响造成影响,导致最终听感差异,所以……有损就是有损……

AAC 相比 MP3 普遍认为比 MP3 更贴近无损,甚至听感比 CD 要更好,这主要受益于发行渠道,下文再说。

有损不止在压缩格式上会存在问题,实际上如果一个专辑用 24bit/192kHz 的格式制作,而被压制成 16bit/44.1kHz,原则上也是有损的。

都是无损,DSD 和 PCM 谁更好?

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技术上讲,同码率下 DSD 比 PCM 出色是公认的,而实际听起来差异真的很小。对于听感而言,影响因素有很多环节,不管是解码器的设计、电路的结构还是制作环节的编解码都会与最终听感有关。不过因为一般来说,因为 DSD 在混编阶段必须转换成 PCM 信号才能进行编辑,而只要涉及到转换就一定会引入新的噪声,所以一般只有很注重前期录音而不怎么需要大量混编的音乐,如古典音乐现场录音等,才能真正体现 DSD 的优势。PCM 因为通用,所以运用更加广泛。

另外需要认清的是目前世界上真的在使用 DSD 格式制作的厂牌屈指可数,国内有很多流行厂商出品的 SACD 实则使用 PCM 制作,最终转制 DSD 格式,其实毫无意义,音质反而不好。

数字无损音源从哪里来?

上文也有提及,目前主要的音乐发行格式就是流媒体、数字专辑、CD / SACD 等介质、黑胶。黑胶及黑胶回放都已经完全是模拟信号转化的过程,不在今天讨论的数字无损音源的范畴之内。剩下的,我们依次来说。

流媒体

现在有很多音乐流媒体,比如 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 等等,国内也有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平台。无损音乐目前也出了一些流媒体解决方案,比如 TIDAL、Qobuz、WIMP 这些,首推 TIDAL。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7)

Tidal 在流行音乐方面还在慢慢布局,开始有了一些专属的艺人比如 Tyler 和 Jay-Z 这些。但对于追流行的人来说 9.99 刀的计划已经足够用,19.99刀的 HiFi 计划才是它的精髓所在,古典相关的曲库及介绍非常完整,好评!不过如果是电脑和手机使用、而不是用专门的数字播放器则体会不到 HiFi 版本的音质变化,这一点有点可惜。Qobuz、WIMP 这些现在也大同小异,都没发展起来,不过这是未来的趋势,值得期待!

剩下的流媒体平台,除了 Apple Music 都是以 MP3 作为供应格式。Spotify 作为老大在版权资源和渠道商比国内这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网易云和虾米这种……谁也别看不起谁,大家都半斤八两的音质差,大家号称的“无损”也没多少是真的,随便拿了一首网易云所谓的“无损”,打开一看:

无损音乐哪里来(什么才是无损音乐)(8)

Apple Music 要特别说一下,Apple Music 是这些平台里唯一一个用256K AAC 格式的,公认 AAC 的压缩模式比 MP3 更贴近无损,而且体积更小,好处占尽。更为优秀的是 Apple Music 延续之前 iTunes 的资源,很多资源直接从发行方获取,从母带直接压成 256k AAC,没有中间环节,意味着损失会小得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 Apple Music 的音质比 CD 还好的原因,CD 经过母盘灌制,中途的损失也是很大的。相比其余的如网易云这种来路不明的音源,很多可能是从 CD 抓取然后重新压制的,中间倒过几道手完全不可知,听着“脏”也就很正常了……

数字专辑

从网易云、QQ 音乐这种购买数字专辑的就算了……对于真正无损音乐的购买,目前主流的有以下这些渠道:

从这种网站购买无损数字专辑后丢进播放器就可以了,也算是真正支持了正版,当然价格也和买实体专辑没有特别大的差距。

实体 CD、SACD

这些就不多讲了,记住只买厂牌自己出的碟就好,不要碰那些所谓的“发烧天碟”、“经典合集”,这些多数都没有正经版权,小作坊刻录,音质极差。尤其是各类“发烧碟”、“试音碟”,为了在不好的音频回放系统里做出“乍一听还不错”的效果,一般都是通过各种效果器和增益来突出某些频响,实际上全是失真。


以上内容大约可以解释什么才是无损音乐了,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通过高质量的音源更深的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