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历史上的今天: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病逝,他的白毦兵哪里去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水浒传吴用真实存在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水浒传吴用真实存在吗(水浒传中的吴用到底是不是叛徒)

水浒传吴用真实存在吗

推荐:历史上的今天: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病逝,他的白毦兵哪里去了?

文/方长荣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人,江苏散文学会会员,业余写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水浒中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贯穿始终,地位和受重显赫难攀,梁山的兴盛全得亏于他并不为过,有人说是他改写了梁山的历史,其意之深让人刮目。不过,水浒中绝大部分的故事都因他谋而起倒是不假,他虽没有惊世武功,却有奇世智谋,他就是梁山的军师吴用。

吴用有盖世谋略,但人品有异,有句成语叫《见异思迁》极如其性,想当年他同大哥晁盖义结金兰共同起家,立足梁山后也是真心辅助,虽说使谋有失做人准则,但一片丹心为梁山那是有目共睹。则是,宋江上山后见其有趋红之势,就弃义而顷留下骂名,正因为他的倒戈才造成晁盖的非正常死亡,他的叛徒之说就源于于此,更有甚者说“晁盖之死与他有疑”其意何为?我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一、吴用出道

没上梁山之前,吴用是村里的私塾老师,算是正儿八经的文化人,那辰光有点墨水极受人尊重,所以,在当方已入名人之列,和村长晁盖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两人闻听北京大名府的府伊搜刮十万民脂民膏,将送给老丈人过生日,称之为“生辰纲”两人一拍即合,准备抢这不义之财。为保成功吴用出主意,又找来五个呼应之流,七人摩拳擦掌,少不了江湖一套,烧香磕头结为生死兄弟,美其名曰“七雄结义”。

在吴用的谋计之下,没费力气就做成惊天大案,还没来得急分脏就东窗事发,得亏晁盖的朋友宋江及时报信,才躲过大难。因耐不住寂寞,一个哥们闲逛时被官府捉拿,最后扛不住折磨就把几人藏身之地给说了出来,结果几人在水泊被官兵团团围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杀出重围。这样一来就彻底得罪了官府,失了立足之地,万般无奈之下几人一捉摸,干脆上梁山得了。

这个梁山四面临水是个孤岛,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因而成为山匪流寇的绝佳地,经过数次的火并,如今山上有匪一股,朝廷拿他都没办法。几人破了名声除了落山为寇已无他路,仗着有钱高调上山,实指望匪寇闻名而敬,知财而迎。那晓得山大王也非庸人,他占山为王就是图个平安自在,好不容易才经营如此,平时都是干些鸡鸣狗盗之事,哪敢与朝廷为敌,除非作死。

这帮人连朝廷都敢得罪,哪把我小小梁山放在眼里,如果收留那是引狼入室,于是,对他们的入伙申请那是一口回绝,没有商量余地。就在骑虎难下之时,小能人吴用已看出内在苗头,对他们的去留明显匪分两派,说明这个大王有失群众基础,民意难满,这是良机岂能坐失?何不趁机玩些手段拿下梁山。

吴用想到这又使出惯用的阴招,以言激火,看似平常几句话,却惹山上千重浪,眨眼的功夫瞬间发生政变,山大王竟然被自己手下一刀断头,好好的梁山一夜换主。本是来投奔的,没想到竟然巧夺梁山,这些山匪野寇哪有思虑之脑,只感于他们胆大通天,加至吴用一番旷世奇语,唬的众人纳头便拜,就这样晁盖做了山大王,吴用成了军师。

二、真心辅助

晁盖和吴用等七人入驻梁山后,便进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经营的范围和目标彻底改变,再不是小打小闹的山野草寇,他们要做出让世人惊叹大事。那就是专门同朝廷作对,到底是不满朝廷的昏庸无能,还是心有不甘发泄私愤已经不重要,他们打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呼应群起的义军,俨然有吞并朝廷之势。

他们争抢地盘,扩充人马,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向朝廷挑战,虽然朝廷多次派出人马进行围剿,但未有剿灭反而越剿越兴,成了大宋的最大心病。那些在江湖上吃不开的、在朝廷混不下去的,还有犯奸作科的统统慕名而来投奔,梁山的实力已今非昔比。

这当中吴用的作用可谓巨大,因为,晁盖虽说是大王,但真正管事的还是吴用,谁也弄不明白一个教书的咋有这等军事奇才。要发展就得有人才,光靠这些投奔人员肯定不行,他又出奇招专门引进高能量人才,派出人员四处打听,凡是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家财万贯的老板,只要有利用价值,都要千方百计地弄上山。

为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不择手段,多半使出的都是土匪招数,什么杀人放火、栽赃陷害统统用上。就这样不知有多少清白一身的好汉,被他们玩的死去活来,难有立足之地,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上梁山。为掩饰自己的不仁,总是用瑕疵的义去作秀,还一再假惺惺打抱不平,非说人家是“逼上梁山”真是贼喊捉贼。

这帮人讲义气也不是一无是处,为了感谢宋江当年救命之恩,就派人带着金银跑去感谢,不曾想惹出祸事,最后宋江同样也被逼上梁山。晁盖要他做山寨二把手,但被他一口拒绝,起先以为宋大哥是意气用事,殊不知这个宋江城府极深,又是玩弄权术高手且有野心勃勃。上山后,宋江虽无武功也不会使枪舞棒,却非要带兵打仗,每次出征他俨然是龙头老大,排兵布阵都是吴用的事,战功却是他宋江的,其威信和势力顺速增长。除此之外,他阿谀奉承的本身也是了得,那些缺乏思维的莽汉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再使些钱财小计,没多长时间其势力远超晁盖,最要命的是吴用也随风而倒。

三、忠心有异

临到晁盖看出弊端早已是木成舟变,一向好胜且以“义”为命的晁盖打死都不相信吴用会背叛他,为让自己不至于淘汰,也想看看吴用之意,准备亲自出征。不同于往常,他既不带吴用也不捎宋江,而是自己点将,令他不能明白的是所点之将,已经全被吴用和宋江另有安排,而所派人员都为宋江所属。一气之下顾不得许多赌气出征,你说哪个作战不带军师?有违情理而一意孤行,注定难有好果。

晁盖满肚子怨气来到阵前不待叫阵,却闻报有人来投诚,此人还主动要求带他们去偷袭,不及细想就领兵前往,不想刚拐了个弯,迎面突然飞来一箭,晁盖应声倒地。就是这巧而神之箭射醒了晁盖,临死前特别交代:谁捉住杀我者就当大王。即没让最好的哥们宋江上位,也没讲谁捉住射箭之人就为王,隐意杀我者另有其人,可怜一世英名却莫名其妙送掉性命。因此,民间就有晁盖之死是宋江和吴用和谋陷害一说,当然,吴用是叛徒也应该出之这里。

为让宋江如愿登上大位,吴用也使出吃奶力气,还想出个天降地冒“石碑”的神话故事,让宋江名正言顺地当上寨主。自此吴用又忠心耿耿跟随宋江,由他出谋划策拿下诸多城池,梁山日趋强大,朝廷多次派兵讨伐竟没胜一次,也是天大笑话。改变梁山故事的是同高俅一战,高俅兵败落水被活捉后生出新事,原来宋江人在曹营心在汉,他蛰伏梁山多年就是想投靠朝廷,图个一官半职,可惜那时没有资本,如今已是财大气粗,自然把朝廷招安提上日程。

虽然招安等同于投降,而梁山的兴衰全是兄弟们以命而换,本就是反朝廷而聚,如今正兴,干嘛要投降?对于招安梁山有很大部分兄弟都是极力反对,最后还是吴用一路高呼且列出诸多好处,才摆平这些兄弟,得使招安顺利实现。

投靠朝廷后,梁山退出义军行列,首先征讨大辽,算是保家卫国令人称颂,可接下来的三大战役令人叹息。他们忘了初衷竟然镇压同属义军的兄弟,征讨四虎、围剿王庆、镇压方腊,虽然灭了三大起义军,自己也是伤痕累累,一多半的好汉都战死沙场。

四、心疚已晚

在同方腊的战斗中,梁山的消耗特别大,望着曾经生死相依的兄弟一个个死去,吴用伤心不已,甚至怀疑招安之路是否正确,究竟给生死兄弟们带来了什么?心有不祥预感,他曾经提醒宋江要留后路。然而,此时的宋江完全被胜利冲昏头脑,梦想提官升迁,哪能理会话中之意,再说,这时的吴用也已失势,没有人能左右宋江,他的眼里只有朝廷。

班师回朝后只要没死的梁山好汉,都得到了封赏,虽非主官但好歹也是个衔,不能让他们接受的是,朝廷把他们分散安置,让他们有散伙之感。岂不知,这是朝廷怕他们重操旧业而为之,说到底还是不信任他们,什么招安?就是利用而已。没过多久,忠心于朝廷的宋江得到了御赐毒酒一壶,在万般后悔中一命呜呼,二把手卢俊义也是饮了水银酒失足坠河而死,望着眼前一幕幕,吴用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不会长。

直到现在方才明白,当初的力挺是多么的幼稚和滑稽,想为兄弟们寻的出路,哪成想竟然是亲害其身,如果当初自己忠言仗义,哪有今日之痛?悔之晚矣。自己一辈不图名不为利,精心护主,实指望落个晚年平安,不曾想到头来还是昙花一现。千不该万不该支持招安,害的兄弟没有战死沙场,反而被朝廷所害,一切都是我和宋江的错,宋江是为跑官而我又为何?

如今宋大哥已经散手而去,我又如何能挽救此局呢?吴用思前想后无能为力,唯有自行了断才能面见九泉之下的各位兄弟。于是,吴用来到宋江的墓地,把前因后果哭诉一遍,在墓前上吊而亡,可谓是风光一世,悲惨了生。

《水浒传》对《红楼梦》:108将对108女?

宋江的钱、李逵的命,施耐庵老先生在警示什么呢?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