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5月19日,文旅中国APP官方微博号“文旅中国”发布一则消息,洛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被当做了“许愿池”。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

视频截图

在文物、风景名胜、自然景观钱“撒币”许愿并不是近日才有的,近年来媒体报道多有提及,迷惑行为数不胜数,比如酱式的。

雷峰塔和地宫遗址高出地面近3米,外有高2米左右的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墙上方没有全部封住,这给了一些游客可乘之机遗址几乎被满满一层硬币和纸币铺满了,远看仿佛钱山。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2)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3)

法海都乐了

↓↓↓ 还有酱式的 ↓↓↓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4)

西安广仁寺康熙御制广仁寺碑的碑头被钱币包围

↓↓↓ 酱式的 ↓↓↓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5)

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的石刻造像前堆满了游客从玻璃缝隙中塞进来的钱币

↓↓↓ 酱式的 ↓↓↓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6)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内,战国悬棺上游客投放的钱币堆积如山

↓↓ 如果遇到个活物,“撒币”可能会更多 ↓↓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7)

海龟虽寿,背能驮币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8)

丢掉“鳄”运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想必大家看了都跟我们一样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9)

什么鬼……?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就要问了,向水池、文物、雕塑投掷钱财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帮各位搜索了一下,说法不一,古今皆有,历史出处无从考证,罗列一二供大家参考。

01

厌胜说

厌胜,也称压胜。秦后,由于货币统一,一种民间巫术“厌胜之术”流行开来。

是指借用一些厌胜物达到诅咒或祈祷的目的其中,“厌胜钱”最为常用,厌胜钱要么佩戴在身上,要么投掷到水中,以求通天达地之果。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0)

古代部分厌胜钱图样

魏晋时期陈寿所的《益都耆旧传》中,(对,就是那个写《三国志》的陈寿。)

传说有人就因为从井里捞出了别人的厌胜钱,出现恍惚不安的症状,重新投入井中才恢复了正常。

02

祭祀说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深谙此道,不仅将牛、羊、猪列为“太牢”,在祭祀中供奉给神灵享用,也还会将玉器通过火烧、土埋、投河等方式奉献给神灵。历朝历代,或许祭祀细节不尽相同,但本质没有变化。“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和打仗,并列为最重要的事。

武则天曾在久视元年的七月七日,去嵩山祈福。祈福方式,便是投下金简一通,以乞三官九府除却自己的罪名。只是武则天没想到,自己投出的金简最后没有到“三官九府”手中,而是在千年之后,被一名采药农民捡到了,现在放在河南博物院里。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1)

03

喷泉说

只要有硬币和喷泉,人们都会将硬币抛到喷泉中。这一传统的起源来源于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古代在很多地区,要找到可饮用的水源并非易事。因此,那些有清水的地区,早起很多欧洲部落都认为这些区域是神的恩赐。

即使后来修建了水井和喷泉,认为水是上天送来的观点依旧存在。在早期水井和喷泉的旁边都有神的小雕像,将水源变成了一处圣地。向神供奉是古代经常做的事,以此来平息神的怒火,或者作为祈求的报答。于是在井边或者喷泉处,人们会抛一枚硬币,送出一个祈祷——早期版本的许愿。

在英国诺森伯兰郡有一处水井的硬币格外多,用来祈求凯尔特水井和泉水女神寇文绨娜。在那里发现了1.6万枚不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硬币。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2)

04

“都怪奥黛丽·赫本”

世界上最有名的许愿池当属罗马的Trevi喷泉。在Trevi喷泉建成前,罗马人最喜欢丢硬币的地方是城里的Virgo沟渠,Virgo是引导又渴又累士兵的女神之名,传说在那里掷一枚硬币可以许三个愿望,但是最后一个愿望必须是“一定会回到罗马”。在Trevi喷泉建成之后,丢硬币的地方就挪到了那里,Trevi喷泉有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上最为壮观和宏伟的喷泉,还因为1954年的两部电影《罗马之恋》与《罗马假日》,前者在影片中提到,背对许愿池抛三枚硬币,投进一枚代表找到恋人,投进两枚代表彼此真心相爱,投进三枚代表蜜运成功,婚后一起重返罗马;而奥黛丽·赫本和她鼎鼎大名的《罗马假日》,彻底让许愿池成了西方人寻找美好爱情的象征。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3)

但无论是哪一种起源,看上去局限性都很强,破坏力也很低,当然不得不佩服现代人超强的想象力和祈福许愿的决心。

除了溯源以外,大部分公众将这样的行为本身归咎于人们自身素质不高,从众心理较大,“破窗效应”促成了更多的不文明行为。

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同理,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对于“撒币”行为,不能忽略的则是传播的力量,国内许多旅游景区之所以被投币许愿困扰,最早来自于旅游资源的困乏,旅游开发的落后,导致只能编纂故事来吸引眼球,一些导游从业者挂着耳机,满嘴跑火车。

紫禁城一日游旅游攻略(文明旅游可以如此)(14)

“这个山峰像一个送子观音,这个地方曾经是×××人喝水的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口泉眼,丢进去一枚硬币,再喝几口泉水,几代人都中了状元。”

在导游变身导购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网文作家。

导游市场日益规范的情况下,培训和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区不应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底线,青春痘虽然暂时没有长在自己脸上,它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作为中国来说,无论是巫术,民俗还是民族习惯,祭祀祈求活动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而活动中的一些行为成为文化符号被留存和保护同样无可否非,但随处“撒币”,不分场合的祈福,已经成为一些灾难。

笔者小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青春痘长在哪里最不担心。”答案是别人脸上,“撒币”也是如此,大家通过这样的行为祈求自己的平安幸福,不止给他人造成了障碍。

弘博网曾经撰文提到,“对于文物和遗址来说,“被钱砸中”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反而威胁到自身安全。可移动文物大多饱经风霜、质地脆弱,被坚硬的硬币砸中,无疑是“飞来横祸”。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例如雷峰塔这样的土遗址来说,遗址土体作为地表岩石风化产物的堆积物,组成元素复杂,结构比较疏松,加上土体具有易崩解的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有破坏性的干扰,极易导致土体瓦解。游客投掷钱币时的冲击力以及钱币上携带的大量细菌和微生物,都会对遗址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景区工作人员清理钱币时会进入遗址,踩踏与捡拾必然会对遗址造成二次伤害。”

其实,文物保护和文明旅游都是一样的,并不是需要每一个人多做什么,重要的则是你不做什么,动物园里不投喂动物,文博场所不投掷硬币,文物古迹不乱写乱画,旅游景区不随地吐痰丢掷杂物,所有的内容都是不做,并不需要每一个人多做什么。您在家里是饭不做,地不擦,提笔忘字的主,怎么出了门就这么有主观能动性了呢?

最后回到开篇“文旅中国”发布的新闻,人们为什么像棺材中投掷钱币呢?是因为有传说棺材是借了升官发财的谐音,能获得好运,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含义的衍生也层出不穷,笔者给您再来一个知识点,棺材在最初的文字中叫做“榇”,怎么解释呢?木头中装着亲人,笔者更喜欢这个解释。

(图片与视频来自网络)

记者:胡克非

责编:李扬

来源:新华号 文旅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