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由于发射时右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的O型环碎裂,在发射后第73秒时解体并导致参与STS-51-L任务的所有7名成员罹难。来源:NASA
在这张照片中可以见到分离的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在烟雾包围下飞出,而球状气体的烟尘则是外部燃料舱所制造的。由于在挑战者号出事前,航天飞机已有24次的任务成功经验,并宣告美国已脱离使用火箭的年代,人们在电视上见到挑战者号的机体分解时都感到十分震惊,甚至许多人仍无法相信航天飞机会发生意外,直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来证实这项悲剧事故。
撰文 | 张天蓉(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理论物理博士)
►图1:法列尔和他的火箭汽车
法列尔虽然驾驶的是汽车,并非航天器,但他是为了实现星际航行的理想研制液体火箭而牺牲的,人们认为这可以算作是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死人事故。其实算什么都无所谓,天国里的法列尔早就该感到欣慰了,他对火箭研究的贡献,他写下的航天科普,他创建的航天协会,他的信念,他的理想,他的牺牲,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加速了人类登录月球飞上太空的进程。
死人最多的导弹试验惨剧
1960年10月24日,前苏联发生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实验火灾,直接夺去了前苏联炮兵主帅米·伊·涅杰林和大约100位(或许更多,据说有160名?)最高级火箭专业技术专家和军人的生命。
►图2:涅杰林灾难
那正是美国和苏联激烈冷战的时期,双方在制造洲际导弹上较劲。苏联虽然在1957年就宣称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P-7,但那是科罗寥夫从航天角度设计的,作为导弹,其命中精度差,实战价值不高,为了抗衡美国,苏联委派扬格利领导的"南方设计局"承担了P-16导弹的研制工作。
这一天是P-16导弹的第一次试验,三天前导弹已被运到发射场,1天半前已经加注了燃料组分和压缩气体,但同时在例行检查时也发现了几个危险信号:高温隔热膜有问题,气体发生器关断阀门的引爆管也已经报废。怎么办呢?导弹注满液态燃料后不能储存太久,这是液体火箭相对于固体火箭的缺点,如果取消这次发射便意味着毁掉这枚导弹,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况且,离庆祝十月革命纪念日只有两个星期了,莫斯科对此急不可待,设计团队当然也希望能给国庆日献上一份重礼。因此,技术部门和军方最后决定在不排放燃料组分的情况下,直接在发射阵地上尽量修复这些问题。发射时间延迟1天左右,至10月24日19点。
在茫茫沙漠灰蒙蒙的夜色中,负载着140吨重量、两级弹体的白色火箭高耸入云,显得颇为壮观(图2中)。涅杰林元帅大概不十分了解火箭试验的危险性,就坐在离火箭发射台20米左右的地方,几百人屏心静气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时间像是停滞不前,灾难却突然从天而降。事后据当时在掩蔽室里的一位幸存者描述说:
突然,某种类似爆炸的剧烈轰鸣声传进耳里,我们飞也似地跑进控制室,看到军官塔兰和工程师巴比岳克目光呆滞,面如土色。我扑向朝外的观察透镜,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导弹已经完全被火焰吞噬,爆炸性燃烧如同雪崩一样,发射阵地变成了喷火的地狱。
大火在烧尽了火箭燃料之后还持续了几个小时,横扫所有的可燃之物,包括来不及逃走的生命,也将许多仪器设备化为灰烬。涅杰林这位堂堂苏维埃元帅、国防部副部长、卫国战争的英雄,葬身火海连尸骨都找不到,只有肩章和钥匙等少量金属物残留下来,苏联对外则宣称涅杰林死于飞机失事,掩盖这次后来称为“涅杰林灾难”事故的真相几十年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
事后调查认为:这次事故是由于火箭的第二级在发射前因故障而提前点火(起火)造成燃料外泄而产生了燃烧(再引起一连串的爆炸)而造成的。
小火花成大祸
人们都记得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时的辉煌,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1930年-2012年)。当年(1969年7月21日)他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用左脚第一次踏上了月球。他在月亮上迈出的一小步,象征着人类航天事业迈出的一大步。然而,并不是每个航天员都有如此的运气,阿波罗计划的第一艘--阿波罗1号在1967年1月27日进行一次例行测试的时候,尚未发射就突然发生大火,致使三名优秀的宇航员,在17秒内丧生。他们是(图3):
1.维吉尔·格里森(Gus Grissom,曾执行水星-红石4号、双子星3号以及阿波罗1号任务),指令长;
2.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曾执行双子星4号以及阿波罗1号任务),高级驾驶员;
3.罗杰·查菲(Roger B. Chaffee,曾执行阿波罗1号任务),驾驶员。
►图3:阿波罗1号灾难
那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34号发射台,阿波罗1号并不是要在当天发射,发射日定于二十几天之后,那天的测试任务很简单,叫做“拔除插头”测试。目的是模拟当阿波罗1号飞船与火箭脱离之后,其内部的供电系统能够继续工作。在测试过程中,运载火箭和航天器都没有装载燃料,所有烟火系统都被禁用,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危险、很安全的常规测试步骤。
当时三名宇航员已经穿上宇航服全副武装准备就绪,躺在土星IB号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1号指令舱中,等待“拔除插头”。地面控制站突然听见航天员报告“驾驶舱内发生火警。”人们反应过来后却来不及打开舱盖,只经过短短的十几秒钟后,通话在一个痛楚的叫声中结束了。
这是美国空间计划中的第一次伤亡,在谁也没料到会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事故却发生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火灾呢?
虽然是未注燃料的模拟测试,航天器中的环境与平时的生活环境仍然大不一样,在这次事故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百分之百的氧气环境。氧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空气中含氧太多太纯却容易造成危险,一个小小的火花便可能引起大灾难。这次事故便是因为在太空船内总长度达50千米的电线某处产生的一个小火花引发的。在指令舱驾驶员座位下有一段镀银铜电线,经常与相关的掩门反复磨擦,使得电线的特氟龙绝缘保护被剥离了一部分,因此在工作时产生了小火花。舱内的纯氧环境使得火花迅速蔓延不受控制,最后造成了灾难。当然航天器的结构也有问题,诸如舱盖难以打开这一类的应急措施也急需改进。
其实前苏联也发生过一次纯氧环境中的类似事故。1961年3月,苏联航天员,加加林的好朋友邦达连科结束一次试验后,用一个棉团蘸着酒精擦皮肤,擦完后,他将棉团随手丢在了旁边的小电炉上。在百分之百氧气的隔绝气压仓里,小火苗立刻腾地窜起来,邦达连科瞬间变成火人,后抢救无效而死。此事故比阿波罗1号的灾难早发生6年,但因为苏联严格保密,美国人毫不知情,否则也是有可能吸取一点教训的。
小小O型环造成的灾难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普通女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见图4a、图4b。
►图4:“挑战者”号灾难
航天飞机,是结合了飞机特点的航天器,目的是作为一种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载人交通工具。它们的外形像飞机,有机翼,这样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返回地球大气层降落的过程中,可以像飞机一样产生升力,提供空气刹车的作用降低坠落速度,方便安全使用。
在起飞时,航天飞机跟其他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一样,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太空。挑战号使用固体推进器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是唯一曾经用航天飞机载人入太空的国家,挑战号是执行任务的第二艘航天飞机(第一个是哥伦比亚号),它成功地在地球和太空之间往返9次,共绕行地球987圈,在太空中总共停留过69天。不幸的是,却在第10次任务起飞72秒后就解体爆炸了,让7名太空人魂飞蓝天。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天。航天飞机升空42秒时,还看起来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曾有人发现航天器右侧固体助推器附近冒出一丝丝白烟,但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第72秒高度16600米时,太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通讯中断,地面监控器屏幕上数据消失,目击者可见航天飞机已经变成一团火焰,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还好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避免了伤及更多其它的无辜。
挑战者号失事了!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观看的人群中哭声一片。
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结果,产生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非常简单,居然与当时发射时的天气太寒冷、气温太低有关!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1988年)参与了这次事故调查,并向公众演示了一个简单的“冰水实验”,用以解释事故背后的物理原因,见图4c。
在固态火箭推进器上,为了密封的目的,使用了几个橡皮材料的O形环垫圈,旨在防止喷气燃料的热气从联接处泄露。由于航天飞机发射时气温过低,其中一个O形环失效。也就是说,低温下橡胶失去了弹性,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从而使得炽热的气体漏出,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并最后导致了爆炸的连锁反应。
费曼将一个O型封环稍作挤压后置入冰水内,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橡胶环过了好几秒钟时间都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生动的实验演示说明了事故的原因。
实际上在发射之前已经有技术人员提过这个问题,未引起决策人的重视。另外,人们认为这种橡胶材料是用来承受燃烧热气而不是用来承受寒冷的,所以O形密封圈从来没有在50°F以下测试过,种种管理上的失误,导致惨剧发生。
哥伦比亚号灾难
哥伦比亚号是比挑战者号更老的航天飞机,它体型庞大,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价值40亿美元,从1981年就开始服役。已经飞行28次,算是美国航天飞机中战功卓著的老大哥。在挑战者号“牺牲”17年之后,哥伦比亚号也走上类似的命运,在返回地球时出事,机上7名太空人全数罹难(图5b)。
那是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次任务。它于2003年1月16日升空,在太空中过了16天,7位太空人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科学考察任务,准备于2月1日返回地球,却不料在最后一刻出事。
最惨的是航天员们的家属,他们都在肯尼迪中心等待着观看那激动人心的成功降落,迎接他们离别了16天的亲人,却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悲惨一幕。
事故虽然发生在航天飞机的返回降落过程中,其原因为却是在16天之前的发射过程中造成的。在航天飞机发射升空81.7秒后,外部燃料箱外表面掉落的一块隔热泡沫撞击到飞机左翼前缘,损坏了航天飞机的防热系统,形成裂孔,见图5a。当航天飞机16天之后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孔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机毁人亡的悲剧。
►图5:(a)哥伦比亚号发射时的裂口(b)7位航天员
本文首发于《知识分子》旗下公号《太空联盟》(space_union)。
▼系列文章
从地球出发,飞跃太阳系 | 星星背后的物理(一)
太阳也有“生老病死” | 星星背后的物理(二)
超越旅行者1号,去探索银河系的秘密 | 星星背后的物理(三)
“引力助推”和“三体”问题 | 星星背后的物理(四)
“钻石星球”与“脉冲星球” | 星星背后的物理(五)
黑洞真的“无毛”吗? | 星星背后的物理(六)
一杯热茶倒进黑洞会怎样? | 星星背后的物理(七)
被太阳风吹拂是怎样的感觉? | 星星背后的物理(八)
尤利西斯:深入太阳极点 | 星星背后的物理(九)
行星之王木星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
“朱诺”寻“夫”探木星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一)
太空是最好的实验舞台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二)
“围绕月球”的太空竞赛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三)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四)
天体自转也会混沌?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五)
卡西尼号揭秘土星大家庭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六)
神秘的行星环 | 星星背后的物理(十七)
太空联盟(space_union)
联盟宣言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心向太空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但为未来而生
只要是天上的,就是我们关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