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作为国家授予科研人员的最高终身荣誉,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毕生奋斗目标。也正是由于院士所拥有的巨大含金量,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每次增选总人数不超过150人。因此,各高校都把院士增选作为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来抓,力争取得突破。但由于名额稀少,竞争激烈,绝大多数高校很难拥有自己的全职院士。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1)

倪光南院士

被双聘和特聘的院士

加之新科院士是由院士投票选出,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马太效应,院士在我国高校中的分布极不均衡。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顶尖高校动辄拥有近百位全职院士,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则至多拥有几位全职院士,许多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全职院士。因此,“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便应运而生。而所谓的“双聘院士”则是指:

当一名院士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聘用时,该院士的原工作单位称其为“院士”,而聘请该院士的其他院校称他为“双聘院士”。

而特聘院士则同理,是兼职教授的一种。院士的人事关系仍在原单位,作为“特聘教授”的院士则要为其受聘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对院士和高校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2)

曾经热衷双聘院士的华南理工大学

首先,聘请院士作为兼职教授的高校可以得到院士团队的学术和人才资源,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于2001年聘请校友姜中宏院士担任学校的双聘院士,并大手笔投入1100多万(2001年)为其建设科研团队,招聘青年教师。这种双聘院士的思路,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其次,院士去其他高校兼职,出任兼职教授和双聘院士,有利于扩大其本人的学术影响力。作为科研领域的泰山北斗,其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建议是非常有效的。此外,院士和其兼职的高校通常有某种学术联系或者其他联系,通过担任“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可以加强这种学术上的和其他方面的联系。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3)

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其他高校兼职也是一种增收的方式。如华南理工大学在2004年时就为双聘院士开出了每月1万元的工资,比2021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还要高。

正在逐渐走偏的“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

“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在诞生之初,为促进相关高校的学科发展确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唯帽子,所以有许多院士开始走马灯似的兼任其他高校的“双聘院士”和“特聘教授”,并设立许多院士工作站。

尽管如此,聘任这种“双聘院士”并不会使自己的学科实力得到实质提升,许多高校却仍然乐此不疲。归根结底是因为,拥有“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会使自己的面子更加好看。在学校形象,人才引进和招生等方面依靠“双聘院士”和“特聘院士”来进行宣传。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4)

卢秉恒院士

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卢秉恒教授,作为我国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为我国增材制造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我国“3D打印之父”。凭借在相关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卢秉恒教授于200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据不完全统计,其自2018年至今的三年时间内就至少受聘担任4所高校的“特聘教授”和“双聘院士”。

2018年4月份,青岛理工大学的书记校长亲自带队,远赴西安交大聘请卢秉恒教授出任学校的“双聘院士”(为续聘)。而在2018年年底,上海理工大学则聘任卢秉恒教授出任学校的“特聘教授”。而在2021年,卢院士则先后被聘任为山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特聘教授”和“双聘院士”。这也意味着,卢秉恒院士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担任了4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5)

青岛理工大学

而除了以上四所高校外,卢院士还曾经出任家乡高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和东莞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双聘教授”。

如何看待院士一身兼任多校教授?

由2020年底通过的《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可知,工程院对“双聘院士”是持负面态度的:

院士应把主要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在保证本职工作时间、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兼职工作,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院士是荣誉称号,不是职称或职务。

院士不得接受所谓“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6)

华侨大学

因此,工程院是不认可“双聘院士”等称谓的,且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兼职也是不被工程院接受的。

归根到底来看,这还是许多高校对院士的盲目崇拜导致的。他们拿着本就不多的建设资金,去追求所谓的“双聘院士”数量,而忽视了真正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其他没有帽子的教授。此外,许多院士也并不想“身兼多职”,但奈何各大高校“求贤若渴”,书记校长轮番来请,院士也很难说不。

西安交大有院士吗(如何评价西交76岁院士近年来出任近十所高校特聘)(7)

上海理工大学

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能聘请到院士出任“特聘教授”,不正是因为院士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吗?


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

如果喜欢,一定记得关注本频道,带给你好看的高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