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1)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距有多大?从饮食到生活习惯,从口音到审美,从艺术流派风格到文化品位……

简直就像是两个不同次元的人。

南北方差距说起来有点大哈,今天,我们以小见大——从小小的官帽椅里,品味南北方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

官帽椅我们都见过,在古典家具里头,官帽椅又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

对,就是它们↓↓↓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2)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3)

上图为四出头官帽椅,下图为南官帽椅

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子张》中,有句话被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优则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学习有余力时,就要参加实践,以检验所学的知识是否合乎实际需要。

一种解释是学习好了,有了真才实学,就可以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这两种解释不论哪一种,都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家具官帽椅的人文精神内涵。

那么问题来了,有兴趣的木友可以去瞧瞧古代画作,北方画作的官帽椅是四出头的,南方的却是不出头的。

南北流派的官帽椅形制有什么内涵呢?

官帽椅采用了宋代官帽的造型,其文化内涵自然也是和宋朝的官场文化有很大关系的,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国礼头把交椅赏析!-->推荐点击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4)

说法一:南官“难出头”和北官“仕出头”

在宋代,南方多为流放贬谪之地,被贬斥于此的官员很难起复,多是闷闷不乐的在当地直到卸任或死亡。

所以,南方地区此类形制的椅子多不出头,谐音“难出头”,又称为南官帽椅。

而北方地区的多是“京官”,在天子脚下,升迁的机会更高、油水更足,又因“四出头”与“仕出头”谐音,因此就用了四出头形制,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5)

四出头官帽椅,清康熙年间《扬州梦》的木刻插画

说法二:南北官员幞头形制不同

在宋代,官帽又称“乌纱”、幞头,是一种包头的青黑色软巾。

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

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在这种文化下,四出头官帽椅多为达官显贵的坐具,而南官帽椅则多为普通人或非正式场合的坐具。

对了,给木友们上张宋朝各式幞头的图片: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6)

在宋人看来,北方的官帽椅比南官帽椅多了高人一等、出人一头的含义。

当然,这两种含义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弱化了许多。官帽椅也不再搞“南北歧视”了。

官帽椅的等级比太师椅低,因为坐官帽椅还可能只处于寒窗苦读的书生或低层官吏,而太师椅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师所坐,太师椅在非正式场合也一定是德高望重的人且感觉上是退休的人休闲坐的(比如阁老),故太师椅比官帽椅更尊贵。

当然,不论是太师椅还是官帽椅,只要是正规场合出现的椅具,都要求坐者必得正襟危坐,官者坐出威严,读书人则既坐出认真用功的形象,也寄托了读书人“学优则仕”的精神愿望。恭王府寿字纹圈椅赏析!-->推荐点击

榫卯工艺宫廷椅(红木官帽椅北官)(7)

座椅等级之别·清梁延年编《圣谕像解》插画

中国古典椅子的等级基本上遵循以下规律:正式场合使用的比非正式场合使用的等级高,形制大的比形制小的等级高。

用料及做工考究的比用料普遍做工一般的等级高,有靠背椅的等级比没靠背椅的等级高,带脚踏或托泥的比没带的等级高,男人使用的比女人使用的等级高。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出外游玩或休闲时,只有一个小马扎或杌凳,这个时候一定是满足位尊或年长者使用,这时马扎或杌凳就相当于正式场合下的宝座或交椅。

在古典椅具中,除了“出头”的北官帽椅和“闷骚”的南官帽椅,常见的还有宝座、交椅、太师椅、玫瑰椅等等。

玫瑰椅另有一个名字叫小姐椅,则表示玫瑰椅也是古代小姐们的闺阁之物,所以玫瑰椅就排在官帽椅之后。

没有靠背的灯挂椅常见于平民百姓家中,只能排在有靠背的玫瑰椅之后了。

而相对器形更小的绣墩、杌凳则自然是椅子中的小辈了。

绣墩是富贵人家的用物,穷苦人家则用最易制作又省材料的杌凳了。

根据中国古典椅子的等级规律及精神内涵,我们可以试着将古典椅凳类排一个座次,按等级依次分为宝座、交椅、太师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绣墩、杌凳。

,